第A10版:专版

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一、技术原理概述
      该技术是把新鲜的秸秆填入密闭的青贮窖内或将秸秆打捆包膜青贮,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达到长期保存其青绿多汁营养成分之目的的一种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二、技术流程
      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根据青贮方式的不同,分为秸秆窖藏青贮和包膜青贮两大类型。
      秸秆窖藏青贮主要作业环节包括:农作物机械收割→秸秆收储运→秸秆切碎加入菌种→压实密封窖藏→发酵→喂养反刍动物→获得肉、奶产品/动物粪便作有机肥(也可作为种植食用菌的原料)。秸秆窖藏青贮主要有3种方式:水泥池贮窖法、浅沟式土窖法和塑料袋贮法。
      秸秆包膜青贮主要作业环节:农作物机械收割→秸秆田间粉碎加入菌种→秸秆打捆包膜储藏→发酵→喂养反刍动物→获得肉、奶产品/动物粪便作有机肥(也可作为种植食用菌的原料)。
    三、技术要点
      1.原料选择。选择有一定糖分的秸秆作为青贮原料,一般可溶性糖分含量应为其鲜重的1%(饲料干物质的8%)以上。玉米秸秆等均含有适量或较多易溶性碳水化合物,是优良的青贮原料。稻草、茭白茎叶、芦笋茎叶等,较适合作为青贮原料。
      2.适宜的含水量。青贮原料的含水量需能够保证乳酸菌正常活动,适宜的含水量为65%-75%。但青贮原料适宜含水量因质地不同而有差别,质地粗硬的原料,含水量可高达75%;幼嫩、多汁柔软的原料,含水量应低些,以65%为宜。玉米秸秆青贮时含水量要高些。控制合适水分的经验方法是,抓取秸秆试样用双手紧握,若无水滴,松开手后感到手掌水分湿润为最合适。
      3.原料切碎。青贮原料应切碎、切短使用,这不仅便于填装、取用,家畜容易采食,而且对青贮饲料的品质(pH、乳酸含量等)及干物质的消化率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青贮原料切碎的长度因青贮原料种类的不同或者畜牧种类的不同而异。比较粗硬的秸秆如玉米秸秆、芦笋茎叶等应切得较短些,以1-2厘米为宜;比较柔软的秸秆如稻草、茭白茎叶等可切得稍长些,以3-4厘米为宜。
      4.菌种的复活。秸秆发酵活杆菌每袋0.003千克,可处理粉碎的干麦秸、稻秸、玉米秸1吨(新鲜秸秆2吨)。在处理前,先将菌种倒入200毫升、30℃、2%的温糖水或温奶水中充分溶解,再常温放置1-2小时,使菌种复活。
      5.菌液的配置。将1袋复活好的菌液倒入200-300千克自来水中,通常可以均匀地喷洒1000千克干秸秆原料,以促进纯菌增殖和饲料发酵。
      6.密封发酵。秸秆青贮发酵期要求填紧、压实、密封(定期检查青贮包膜、及时修复破损),尽量减少青贮饲料中的空气,并与外界空气隔绝,创造便于微生物发酵的环境。
      7.质量检查。饲喂前,应从色、香、味和质地等角度仔细检查青贮秸秆的质量。品质良好的青贮饲料颜色呈现青绿色或黄绿色;有酸味或水果香味;拿起时松散柔软,略湿润,不黏手,茎叶花保持原状,容易分离。
    四、适宜范围
      该技术主要适宜我省玉米、水稻、茭白、芦笋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且交通便利易于收集地区。通过机械设备完成秸秆收贮运或青贮包膜,可常年保障肉牛、奶牛、湖羊等草食动物对秸秆饲料的需求。
    茭白秸秆
    农作物机械收割秸秆收储运秸秆切碎加入菌种压实密封窖藏秸秆田间粉碎加入菌种秸秆打捆包膜储藏发酵喂养反刍动物肉、奶产品动物粪便作有机肥(也可作为种植食用菌的原料)
    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操作流程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