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春马铃薯如何防治“五病二虫”

  •   马铃薯是我省传统的粮菜兼用作物。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7年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达106.35万亩。然而,根据监测调查,马铃薯病虫害在我省产区呈逐年加重之势,如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病毒病和马铃薯蛴螬等病虫害发生较重。当前,春马铃薯已播种出苗,正是抓好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应用农药,严格控制病虫害,为马铃薯增产增收打好基础。现将马铃薯种植期间常见的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在各种植区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不抗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产量损失可达 20%-50%,窖藏损失轻者5%-10%,重者30%以上。
      病害症状:植株被病菌侵染时,首先在叶片的顶端或边缘发生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外围是黄绿色,为水渍状斑点,湿度高时,病斑边缘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面白霉更清楚;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黑枯死,呈湿腐状。块茎被感染后,表皮下陷呈现褐色,薯肉变为铁锈色,与其它病菌共同侵染后变软腐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晚疫病病菌孢子能趁水湿从叶背气孔或块茎表皮皮孔侵入组织,而后发展成病斑。阴雨天或晨露时,叶片被水浸湿,是病菌孢子入侵的机会。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是24℃,(最高30℃,最低10℃),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饱和湿度,土壤一般不传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及流行主要是种薯带菌,在高温高湿度条件下,形成中心病株,蔓延扩散而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播前严格淘汰病薯。如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施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一次,2-3次即可控制病害发展。厚培土,使病菌不易进入土壤深处,以减少块茎发病率。
    2.环腐病
      近年来,马铃薯环腐病发生比较普遍,严重地块可减产30%-60%;且在贮藏期间,还会造成大量腐烂损失。
      病害症状:环腐病细菌主要在植株和块茎的维管束中发展,使组织腐烂。病株在开花前后症状明显,部分枝叶萎蔫,下部叶从边缘变黄并向内卷曲,枝叶慢慢枯死。块茎发病严重时,马铃薯肉一圈腐烂,呈棕红色,用手指挤压,则肉和皮层分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带病种薯是主要病源,尤其是切块播种时,病薯可通过刀具把病菌传给健康块茎。病菌还可通过运输工具如草袋、筐和机具传播,但土壤并不传病。环腐病菌的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0℃-23℃,田间发病的适宜温度是18℃-20℃,土壤温度超过31℃病害受抑制。
      防治方法:种植脱毒种薯,用小型种薯实行整薯播种,播前淘汰病薯,切块的刀具用酒精或火焰消毒,选用抗病品种。
    3.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原在北方地区发生较为普遍,近年来随着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加上种薯多从北方调运过来,该病在我省马铃薯产区也呈多发趋势,植株发病率轻者占2%-5%,重的可达50%左右。病重的块茎,播种后未出苗即烂掉,有的幼苗出土后病害发展到茎部,也很快死亡,所以常造成缺苗断垄。
      病害症状: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带病块茎生长的幼苗植株矮小,茎秆变硬、节间短,叶片发黄并向上卷曲,茎基部腐烂而死亡,受害植株因茎的基部变黑腐烂易拔起。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通过带病的种薯传播,病菌可由切刀传病,也可从块茎皮孔侵入组织后发病。带病的块茎,病菌从匍匐茎进入块茎,并先在脐部组织发生腐烂,而后扩展,使整个块茎腐烂。植株的发病率和土壤湿度成正比。
      防治方法:使用无病种薯,播种前淘汰病薯。选排水条件良好的田块种植,播前用0.1%的升汞溶液浸种20分钟左右,或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而后取出晾干播种。收获、运输、装卸过程中防止薯皮擦伤。贮藏前使块茎表皮干燥,贮藏期注意通风,防止薯块表面出现水湿。
    4.软腐病
      软腐病常引起马铃薯生育后期和贮藏期的块茎腐烂,造成丰产不丰收。
      病害症状:马铃薯茎、叶及块茎都会受害。植株上的病斑是暗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髓部腐烂,形成中空而倒伏。块茎发病后,表皮呈淡褐色,严重时软化腐烂,并发出特殊的臭味。马铃薯生育后期和贮藏期间出现的薯块腐烂现象,大都是由软腐病引起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软腐病是一种细菌病害,病菌发病的适宜温度为32℃-33℃,最高40℃,最低0℃-3℃。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较长,存活期长达3年多,且喜潮湿,怕干燥。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自薯块伤口侵入引起腐烂。
      防治方法:严格淘汰病薯,选择无病、无机械损伤、无碰撞薯块作种。加强中耕培土,注意田间排水及通风。喷硫酸铜液(0.5公斤硫酸铜兑水500公斤)或等量的波尔多液。
    5.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一个包括许多种病毒病的综合名称,各地普遍存在的病毒病和各类病毒,虽有十几种,而主要危害马铃薯的病毒只有x、y、A、S、M、PLRV病毒,类病毒只有一种PSTV病毒,它是造成马铃薯退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时达80%以上。
      病害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皱缩、卷曲、变黄,叶脉坏死,块茎纺锤状,结薯少,薯块小,产量低。
      防治方法:使用脱毒种薯。防治蚜虫传毒,喷药防蚜,拔除病株。
    6.蛴螬
      生活习性和为害症状: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金龟子种类较多,各地均有发生。幼虫在地下为害马铃薯的根和块茎,可把马铃薯的根部咬食成乱麻状,把幼嫩块茎吃掉大半,在老块茎上咬食成孔洞,严重时造成田间死苗和毁灭性的灾害。
      金龟子种类不同,虫体大小不等,但幼虫均为圆筒形,体白、头红褐或黄褐色,尾灰色。虫体常弯曲成马蹄形。成虫产卵于土壤中,每次产卵因食量多寡而不同,少者16-30粒,多的100粒左右,9-30天孵化成幼虫。幼虫冬季潜入深层土壤中越冬,土温在13℃-18℃时,蛴螬活动进入高峰期;当土温5℃时,即转入越冬期,越冬深度多为23-50厘米。金龟子繁殖一代需1-2年,幼虫期长达400天,蛹期一般为20多天即羽化;当日平均气温12.4℃-18℃时,是成虫出土的适宜温度。10厘米土温日均温度13.8℃—22.5℃之间。没有这样条件,成虫基本不出土。
      防治方法:施用农家肥时,要经高温发酵,使肥料充分腐熟,以杀死幼虫和虫卵;播种时用种衣剂拌种。
    7.地老虎
      生活习惯和为害症状:地老虎为夜盗蛾,以幼虫为害作物,又称切根虫。地老虎有许多种,为害马铃薯的主要是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地老虎是杂食性害虫,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播作物的幼苗,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需重播,1-2龄幼虫为害幼苗嫩叶,3龄后转入地下为害根、茎,5-6龄为害最重,可将幼苗茎从地面咬断,造成缺苗,影响产量。
      地老虎一年可繁殖数代。每头雌蛾可产卵400—1000粒,土壤肥沃而湿润的田里产卵多,产卵后7-13天孵化成幼虫,幼虫6个龄期平均40天。除大地老虎外,成虫均有强烈的趋同性,昼伏夜出,对黑光灯趋性强。地老虎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受多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温度适宜、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旱作较多的地块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地边杂草,使成虫产卵远离本田,减少幼虫为害,并在作物幼苗期结合松土,清除出杂草;沤肥或烧毁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诱杀成虫,可用黑光灯、糖、醋、酒、诱蛾液诱杀成虫;也可用毒饵诱杀,以8%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克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菜籽饼或秕谷20千克拌匀,或用鲜草约80千克,切碎,和药拌匀作毒饵,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用毒土防治,用75%辛硫磷1斤,加水少量,喷拌细土250-350斤或辛拌磷1斤拌细土20斤,顺垄底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2寸宽药带,每亩撒毒土40斤即可。
    本报综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