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市场青睐优质大米,土地呼唤生态生产,效益倒逼模式创新,怎么办?怎么做?这些地方春耕备耕办法多——

且看种粮的那股“绿色劲儿”

  •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李军 通讯员 刘一奇 周成丽
      向着春光,绿色发展。近日,走在上虞、义乌、江山、衢江等地的田园里,记者欣喜地发现,今年各地的春耕备耕有了不少新的气息,农民的生产理念更加绿色环保了,采用的生产模式更加生态高效了,瞄准的产品目标更加注重质量了。这个春天,春风不但“吹绿”了田园,也在“吹绿”着人们春耕备耕的理念和行为。
    绿色理念入人心
    “现在种粮不能光埋头苦干了,还得种得生态、种得绿色。去年10月份稻子收割后,我就在田里种了1000多亩的紫云英,作为今年春耕的底肥。”3月19日,记者随江山市建富家庭农场负责人徐建富来到他的农场。
      只见这里长满了茂盛的紫云英,紫色、白色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煞是好看。当然,这些紫云英不是拿来观赏的,农机手正用翻耕机翻起泥土,把整片紫云英搅碎翻入土里,去完成它们真正的使命。
      徐建富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他告诉记者,以前春耕生产大多使用化肥,近两年才开始在稻田里种植紫云英。据其介绍,紫云英能吸收空气中的氮,通过根瘤菌把氮素固定在土壤里。“1亩紫云英,一般鲜草产量可达2000公斤以上,含有机质大概是10%,相当于200多公斤的有机质,同时还能提供0.5公斤左右氮素。”“我今年打算种植1200多亩早稻,有这些紫云英做底肥,既能减少化肥使用量,又可改良土壤生态,产出的水稻品质也会更好。而且紫云英的花期长、花色鲜艳,能很好地美化环境,一举多得。”徐建富笑着说。
      在当地,像徐建富这样花心思让农业生产过程更生态的农民有不少。“今年,我们将以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市为主抓手,继续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竞赛活动,市财政专门列支60万元对先进进行表彰奖励。”衢州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负责人说。
    绿色农资成“新宠”
    “现在大家对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关注,而品质提升离不开生产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农业投入品质量的提升。今年,我买了10吨控释肥试用,虽然控释肥价格比传统化肥高一点,但用量减少,利用率提高,更加生态环保。”今年春耕,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超越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建波有了新举措。
      王建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控释肥具有缓释作用,可显著降低氮肥流失率,节省氮肥用量,并且控释肥可一次施肥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季的需求,能大大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力。而传统化肥除了需要多次追肥,施用量也很难精准把握,施少了怕肥效不够,施多了不但增加成本,还会使土壤板结,影响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控释肥更生态、更划算。”
      同样,义乌市大陈镇马畈村种粮大户邵勋松今年在购置春耕物资时,也选择了环保高效型肥料。“现在人们对优质大米需求越来越大。今年,我购买的肥料都是有机肥、配方肥,还通过生物防控、统防统治等方式,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跟以往不同的是,现在邵勋松考虑的不光是多产粮,还要产好粮。
    绿色模式助增效
      近段时间来,在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莲东村兴丰家庭农场的大棚内,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草莓格外诱人。“3月底草莓采摘结束,整理完农田之后,4月中旬就要抓紧时间播种早稻。”农场负责人徐文荣早早做好了打算。
      徐文荣的农场除了种植1800多亩水稻,还有100亩左右土地采用“草莓-水稻”“西瓜-甘蔗-水稻”等轮作栽培模式。“主要是为了克服连作障碍。重复种植草莓,土质退化严重,即使用了很多有机肥,效果也不明显。通过草莓与水稻轮作,可以减轻草莓病虫害发生程度,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而位于该区大洲镇狮子山村的傅孔明家庭农场,采用的则是稻鳖共生的模式。这里的春备耕,除了辛劳,还充满乐趣。农场负责人傅孔明告诉记者,与其他人直接翻耕不同的是,他要先把一只只还没完全醒来的甲鱼“请”出稻田,干田晒塘,才能翻耕种植水稻。“因为多了一个环节,时间上更紧张点。”
      据介绍,稻鳖共生模式对于水稻和甲鱼来说是“互利共赢”的,它们相互提供生长所需的养料,1万多只甲鱼在低密度的环境里休憩生长,真正实现了绿色生态。“今年我们将更加注重质量,从甲鱼苗种孵化、水稻日常管理着手,从源头上把控产品品质。”傅孔明说。
      通过采用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等高效生态新型农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障了“米袋子”,也鼓起了“钱袋子”。“相比于单纯种植水稻,‘草莓-水稻’模式亩均收益高出4000多元。”徐文荣说。
    3月19日,江山市建富家庭农场内,农机手正在进行机械化翻耕作业。本报记者 杨凌紫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