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最美温州人——2017感动温州十大人物”揭晓,已故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原教师王法格光荣当选。
出生于1969年的王法格,生前担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三农中心主任。他在全省率先开展蓝莓树的引试工作,带领学院蓝莓创新团队走进农村贫瘠荒山,带动众多农民投身蓝莓种植,引领“蓝莓产业”在温州蓬勃发展,让6000余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年总产值超1.2亿元,被誉为“温州蓝莓之父”。2017年11月28日,王法格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8岁。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懂两爱”,更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他是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温州的蓝莓产业能有今天,大部分功劳归法格!”得知王法格去世的噩耗时,瑞安蓝莓种植户朱守义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和爱人只是不停地流泪。
2002年,王法格在研究引种油橄榄项目时,意外发现蓝莓树是典型的喜酸作物,他敏感地意识到:温州大量因“酸、瘠、黏”被荒置的红黄壤山地,适合种植蓝莓。随后王法格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还未在温州水果市场上出现的蓝莓果实,因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正在风靡世界。这让他预判:引导农民种植蓝莓将会有巨大市场需求。
很快,王法格带头组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蓝莓创新团队,引入原产于美国的几十种蓝莓品种反复试验,筛选出两大类蓝莓良种。为让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帮农民致富的产业,2003年,王法格找到瑞安农民朱守义等人,在瑞安朱山村开辟10亩荒山试种蓝莓。
正是因为接受王法格的建议在全市率先试种蓝莓,朱守义一家实现了率先致富。“种蓝莓的前五年,条件很艰苦。”朱守义说,那时的朱山村还没通公路,从山下走到山上要两个多小时,“法格每个月至少来村里指导我们一次,每次都是走路上山,连着5年,月月如此。”
2005年,朱守义等人的蓝莓树首次采摘果实,但由于量少价高,再加上营养价值鲜为人知,遭遇卖难。王法格亲自上阵,帮果农找媒体宣传,上网推销,还联系朋友以及单位、企业工作人员到朱山村采摘游玩,通过多种营销方式销售。
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和工商资本的进入,温州蓝莓市场的“一池春水”逐步激活。朱守义的蓝莓销路从2008年起彻底打开,一亩地基础投资只需5000多元,亩产平均300多公斤,市场批发价最高时达每公斤200元。
看到朱守义赚了钱,越来越多农民主动联系王法格,加入到种植蓝莓行列。为了让更多的农户从种植蓝莓中获益,王法格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为农户垫资买苗。目前温州6000余亩蓝莓基地,几乎都受到过王法格团队研发的整套技术的辐射影响,许多山区农民通过种蓝莓实现了“一亩山万元钱”的梦想。
他是农民的“好儿子”
在送王法格最后一程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来自鹿城区藤桥镇雅漾村的村民。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王法格作为温州市委组织部派往雅漾村的第一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运用自己的资源和技术全心全意支援这个“软弱涣散后进村”,共为雅漾村筹集和争取各类建设资金400多万元。一年的辛勤付出,给村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看到村民还在直接饮用没有过滤泥沙的山水,王法格带领村两委成员着力提升村里的自来水工程,把原来只有20吨容量的蓄水池扩建到200吨,同时为村民配上全自动净水设备;雅漾村的一些边角地原来堆满垃圾,王法格到任后,运用自己的园艺技术,帮全村做了整体环境提升规划,在村里建起两个小游园;为了帮雅漾村开发生态旅游,王法格带着村两委干部跑了许多部门,争取资金提升村里岩雅风景区基础设施。一度后进的雅漾村因这一系列举措,一跃成为温州市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不久前,还通过了“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验收。“王书记太忙了。他白天要跑很多地方指导农户,所以我们村的党员会议每次都安排在晚上。”王法格的离去,让雅漾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平十分痛心。当他得知王法格去世前几天还惦念着村里那条待修的山路时,眼泪夺眶而出,“我们的事他都放在心上。雅漾有3000多亩山地荒置,王书记在任时一直希望能修一条通村山路,便于以后种果树开发。”“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牢固树立‘学农、爱农、专农’的专业思想,深入农村,深入贫困山区,深入生产一线,为‘三农’服务。”这是王法格在工作汇报里的自陈。
正是出于对农村对农民的热爱,让王法格在学校支持下创立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三农服务中心,这是全国高校首个以三农服务为工作重点的部门。7年来,他不断创新开展“三农”工作: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业流动总医院为平台,根据农民的具体需要,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下乡开展个性化服务;创建科技特派员“18243”工作机制,将对接地农业发展需求和特派员自身专业特长结合……这些精准服务,深受农民和行业部门好评。
他是团队出色的“领跑者”
在农业服务方面,王法格认真实干,在科研方面,他亦倾注了很多心力,是团队出色的“领跑者”,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他先后主持过部级农技推广项目1项、参与浙江省十三五规划重大育种专项蓝莓和樱桃新品种选育子项目1项、主持市厅级项目多项。去年,由他主持撰写的课题《蓝莓引选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获得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蓝莓优良品种在酸性红黄壤的推广应用》获得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他在温科院组建的蓝莓研究团队也逐渐壮大,如今团队成员已经达到了20多人。
“温州的蓝莓产业如果再有个5年发展,那将迎来一个高峰,那时王老师还在该多好呀。”说起曾经的同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与水利工程学院余宏傲老师唏嘘不已。两个人亦师亦友一起工作了11年,对于王法格在蓝莓种植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所做的研究课题,争取的项目课题,最清楚莫过于余宏傲。
余宏傲说,作为课题负责人,王法格在业务上总是能够及时把握方向,每当项目研究中有一点进展,因为白天工作很忙,他都是深夜一个人一点点地凝练总结提升,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为最终大成果和大课题的形成铺路。他也特别能够团结全体课题组成员,对于团队成员在科研上的付出,总是从行动上给予支持和赞赏。分担科研任务时他总是把最难啃的活留给自己,无数个夜晚他总是自己默默地加班到半夜,第二天还继续上班。
在温科院的实训基地大棚里,余宏傲特地带着笔者去看了王法格生前最新培育出的4个杂交蓝莓品种。为了方便研究辨认,王法格在4个盆栽里,分别插上了带有各个品种名称的标签。“这么细心的做法是王老师的专属特色,我们一般记在本子上,他直接在种子旁边标注好,如果不是这么细心的操作,他离世后,我们还无法得知哪一盆是哪一个品种了。”余宏傲说。
王法格离去后,余宏傲、叶朝军等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蓝莓团队成员在汇集了近百名蓝莓种植大户的“温州蓝莓技术交流”微信群里写道:“接下来,我们将继承王法格老师遗志,继续在栽培技术、品种改良和包装营销等多方面为大家服务。”
彭唯 魏鹏飞
王法格(左四)在文成南田指导蓝莓种植(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