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意正浓的三月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放风筝强身健体,做风筝也同样令人着迷。绢布、彩纸、竹篾、破蔑镰等简单的工具,在传统风筝手艺人的眼里,是制作一只只生动、多彩的风筝的必需品。
安吉县梅溪镇荆湾村有位74岁的老人管学龙,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风筝。几十年来,做风筝、放风筝成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前些年他还因做了一只长100米、重11斤的龙头风筝而上了中央电视台。
在管学龙的记忆里,父亲手里变幻出的一个个彩色风筝,是他儿时最快乐的回忆。受父亲的影响,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劈竹篾,制作手工风筝了。制作传统手工风筝需要掌握“扎、糊、绘、放”四种技艺,其中第一道关——制作竹篾就需要很多技巧。
风筝的骨架想要弯曲自如就必须将篾条劈得整齐划一,再从方形削成圆形,摸上去光滑、笔直、没有倒刺。管学龙介绍,要达到这样的水准,选竹很重要,必须选节长的竹子。制作一个风筝面需要1米3的竹篾,为了保证骨架的完整和弯曲度,整根竹篾只能有三个节骨。为了增加竹篾的韧性,还要进行处理,将其放进石灰里“炝”、开水里煮。“劈蔑一定要劈得粗细均匀。”风筝骨架做好后,就要固定风筝面,风筝背面的长蔑需要一针一线缝制上去,而穿线的位置和长度决定着最后风筝是否能够成功放飞。管学龙拿着风筝比划着说,风筝背面穿的三根线要正好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比例要求十分精准。“小时候父亲做过一个30米长的风筝,我退休后就想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超越父亲。”带着试一试的想法,14年前管学龙试着做了100米长的长龙风筝,耗时近半年的时间,用了400多根竹篾,终于制成了一只共有151节的龙头风筝。150节小风筝全部大小均匀,每个小风筝间距为66厘米,龙头口含金珠威风凛凛,两只眼睛还会随风上下转动。为了保持风筝的平衡性,管学龙还在龙头后面的小风筝上插上了鸡毛作为装饰。
由于风筝较重,风筝线得用小拇指那么粗的麻绳代替,而这些麻绳也是管师傅自己搓成的。“做的时候有点担心能不能放飞,没想到第一次放就成功了。”管学龙回忆起龙头风筝“翱翔”天空时的场景,眼里都是笑意,“长龙风筝在空中随风舞动,可神气了。好多人拿着手机不停拍照。”
王艺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