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名单,我省鄞州、德清、义乌等5个县(市、区)名列其中。这些地方结合当地实际,率先向全程机械化延伸,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向高质高效机械化迈进,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现将鄞州、德清、义乌的做法介绍如下,供学习借鉴。
鄞州区:
整体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宁波市鄞州区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工作要求,坚持区域整体推进理念,以全国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截至2017年年底,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9%,水稻机植保率93.2%、水稻机烘率74.2%、水稻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95.1%。
政府推动形成多部门协作机制。以区政府名义印发《鄞州区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实施方案》,推动形成了由区农机部门牵头、乡镇街道具体实施、农技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并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有效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研究制定《鄞州区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鄞州区农机库房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扶农政策,从水稻作业机械购置,水稻规格化育秧、机插作业,到机具停放进行全方位补助,促使水稻全程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
以点带面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以水稻种植镇为重点,全区落实创建示范点10多个,从耕、种、收到烘干多环节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同时积极开展区域整体推进示范镇创建,成功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示范镇5个。依托示范点、示范镇,结合春耕、双夏、秋收冬种等农时季节,开展农机“六下乡”,水稻新型农机作业演示、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乡镇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社会化服务拓宽全程覆盖面。大力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经营组织,注重农机服务经营组织量、质协同发展,以社会化服务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区现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0个,其中全国示范农机合作社2个、省级示范农机合作社2个、市级示范农机合作社5个、农机作业公司2家。作业服务覆盖机插、机耕、机播、机收等多个环节,确保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工作顺利推进。2017年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41.1万亩次,其中机耕8.5万亩次,机插9万亩次,植保15.9万亩次,机收7.7万亩次,分别占各项机械作业面积的45%、72%、84%、41%。在强化农机作业服务要求、扩大作业范围内容的同时,创新农机维修服务模式,形成由农机企业、维修中心、维修网点、合作社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维修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机维修“小病不离镇、大病不出区”,建成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家。
德清县:
构建高效发展的推动机制
德清县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特点,以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为抓手,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5.9%
(机耕率100%、机栽率54%、机收率99%),高效植保机械化率100%,谷物产地烘干机械化率50.85%,秸秆处理机械化率84.18%。
抓好谋划,高效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县政府高度重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同“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农机化发展谋划相结合,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施统一领导,工作上形成合力,保障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效推进。同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梳理了薄弱环节,明确了攻关方向,特别是把推进全程机械化中最薄弱的机械栽植环节纳入了县政府对乡镇的绩效考核指标,形成高效的推动机制。
政策扶持,有效保障建设资金。一是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对创建示范镇、示范基地的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购置粮食生产机具的,在享受购机补贴基础上。差额部分再追加50%补助;对未列入农机购机补贴目录属德清县首台(套)引进、单价在2万元以上的,按购机价格的40%给予补助。2017年,共落实县级补贴资金23.32万元。二是整合农口资金,争取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奖代补资金227.3万元,支持省级粮食功能区的种粮大户购买水稻高速插秧机8台、854型拖拉机7台、高性能直播机8台、秸秆粉碎还田机8台及秧盘3.36万只等机械化设备。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争取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资金68万元,争取省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资金180万元。
培育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一是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84万元,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场库和烘干间等基础设施,对符合条件购买粮油机械的联合社,视机具享受中央、省、市补贴情况,给予享受补贴后差额60%或购机价50%(含)补助。2017年新增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家,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8家,拥有具备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二是提升作业服务水平。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引进设备发展稻米加工等服务,鼓励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提高机栽、机烘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全县建有育秧能力500亩以上的育秧点31个、育秧能力近5万亩,烘干中心10个、年烘干能力近3万吨。同时,对机械化插秧的农户每亩补助100元,实施秸秆机械化翻耕还田的每亩补助15元,有效提高了农机社会化需求,2017年社会化服务面积占全县作业总面积的25.38%。
示范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以2016年建成的5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为样板,积极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工作,举办培训班5个班次、培训农民306人次,并结合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发放技术资料2000多份,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同时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购置补贴、“机器换人”进行了重点报道,宣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义乌市:
“推、带、联”提升水平
义乌市积极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项目,有效提升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截至2017年底,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1%,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82万千瓦、农机专业合作社20家、育秧中心9个、烘干中心23个。
政策推动,不断夯实全程机械化发展基础。一是加大农机购置补助财政配套比例。对购置列入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内的主要大型农业机械,在中央、省、市直补的基础上,当地财政再按上级补贴额的30%予以配套。列入“机器换人”示范创建项目的,对中央、省直补目录之外的机具给予不超过购置价50%的补助;对通过评审认定的市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每个给予8万元奖励。在政策的扶持推动下,2017年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大幅增加,共发放各级补贴资金720万元,新增补贴机具398台。二是加大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新建水稻育秧等连片设施的,市财政对连片2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连栋钢架大棚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补助(有外遮阴的补40元),标准单体钢架大棚给予每平方米10元的补助;1000平方米以上的玻璃温室等农业设施给予每平方米220元的补助。对列入市农业智能信息化示范点建设的,对农业主体购置的农业智能信息化机械与设施给予购置价50%的补助。
项目带动,切实推动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一是依托省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水稻产业提升。鼓励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省级项目,争取省级资金补助,近几年每年建成水稻提升项目1-2个。如2017年建成的水稻产业提升项目,项目投资101.6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70万元),建成具有12台烘干机的烘干中心,年烘干能力6000吨。二是加强市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创建。狠抓省市两级示范乡镇和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整合区域内农机资源,确保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2017年建成省级“机器换人”示范镇1个、示范基地1个,建成市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8个,其中药材农用物联网基地2个、粮食基地4个、水果水肥一体化基地2个。在项目推动下,培养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服务联动,有效提高全程机械化发展质量。一是强化金融服务。成立以种粮大户为主的农民资金互助会,为会员提供短期借款、银行贷款担保等服务,且会员可享受农商银行优惠贷款利息,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其中,义粮互助会于2015年6月成立,初期共吸纳会员33名,筹集资金总额540万元。通过资金互助会激活2500万元左右的资金为种粮大户服务。两年来,由农合联牵头成立的3家农民资金互助会累计投放互助借款80笔,共计4310万元。二是强化保险服务。一是积极推进农机保险政策。选择风险系数大、危害性高的四大类纯农田作业机械(14.7KW以上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田园管理机)率先参保,对参保机具的保费给予60%的财政扶持。农户参保时直接支付自负的40%,财政扶持的60%由安信保险公司与农合联执委会结算。2017年参保农机具110台,保费8.568万元,保额6069.5万元。2018年财政扶持将由原来的 60%提高到65%。加强参保宣传和理赔服务。利用培训会和下乡机会,张贴宣传海报、宣传页到经销商、合作社,扩大农机新险种的知晓率,积极发动更多农户参保,提高投保率。出现灾情后,农技部门第一时间联合保险公司到现场勘察受灾受损情况,合理判定受灾程度,合理确定理赔金额,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了农户参保投保的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在加强农业技术宣传的同时,邀请省、市专家对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大户、农业种养大户等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内容涉及水稻全程机械化、种养业智能化、水肥一体化以及农业精致论坛等,有效解决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