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严查数字脱贫,让脱贫经得起历史考验

  中央一号文件把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外,各部门一律不准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
  作为一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直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其中,精准扶贫的实效,则是检验乡村振兴成色的关键性指标。如何避免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等乱象,让脱贫经得起历史考验,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并不轻松。
  有迹象表明,目前扶贫领域出现不少造假乱象。去年年底,中纪委网站曝光了湖北省武穴市水产局两名驻村干部弄虚作假的问题。贫困户孙某没有养鸡养猪,帮扶干部却虚报其当年养鸡养猪收入8018元,使其“被脱贫”。前不久,重庆市纪委也披露彭水多地假脱贫现象,1亩辣椒写成5亩,年收入从3000元虚增为1.5万元;规划养猪12头,实际连猪圈都没有;规划养10头猪、6头牛,实际养3头猪、1头牛……
  这并非偶发现象,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也坦承,当下扶贫工作还存在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问题。
  数字脱贫屡禁不止,一方面,与个别官员由来已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有关。很多时候,在封闭的行政信息系统中,这些脱离实际的数字政绩往往很难被戳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现实中相关责任主体如期完成脱贫任务难度过大,只好采取玩数字游戏搞算账脱贫的情形。
  如果听任各种虚假脱贫盛行,不仅会影响决胜全面小康的布局,也会严重挫伤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若想杜绝真正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首先,要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相关信息不能继续在汇报材料中旅行,而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当事人要认可,村里要有公示,还要接受社会组织的调查核实。其次,要严查严处,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切实履职尽责。任何搞“突击脱贫”“算账脱贫”的行为都应被严肃追责。
  多年来,贫困问题一直深刻困扰着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作为一项百年大计、世纪大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为“三农”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希望,惟愿这一投入巨大的社会治理行动能够真正将贫困农民带出泥淖,走向现代化,走向美好生活。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