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开化齐溪镇岭里村用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以“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用实际行动追寻产业梦、品牌梦、富民梦。1月30日,正在初雪未融的田间巡查的齐溪镇岭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张文富跟笔者聊起了这粒米是怎样富民的。
从传统农业到创意农业
岭里村共有678户、2220人,是齐溪镇最大的一个村。上世纪80年代,勤劳的村民除了种植常规水稻外,种的白玉米、大蒜在当地也比较有名,“种田到田边,种山到山尖”,当时,该村几乎看不见抛荒地。可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有些大田渐渐荒芜。为了减少空闲田,富民增收,村里进行了各种积极尝试……2013年,岭里村村“两委”紧紧抓住开化国家公园创建的契机,主攻起了当时兴起的创意农业。“2014年上半年种植向日葵,下半年种植创意油菜,2015年种彩色水稻和高粱,勾画出的国家东部公园、最美绿叶等创意字样和图形不仅让岭里村声名鹊起,成为浙江省旱粮现场会主会场,还吸引了大量的观赏客、拍摄客、宿营客。”张文富回忆,仅油菜盛花期,每天最少有五六百人来摄影,印象最深的是沈阳的摩托客慕名骑车过来宿营。发展创意农业,不仅种子是农业部门免费提供的,政府每亩还有补贴,加上夺得县级创意农业评比奖金40余万元,村里发展创意农业可谓大获成功。
发展生态农业尝到“甜头”
岭里村的创意农业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2016年,岭里村在衢州市农办扶贫办的牵线搭桥下,分别与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赵光武和衢州富平志愿者协会开展合作,趁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而培育有机大米就是他们的选择项目。
当年,岭里村村“两委”以每亩500元的租金从56户农户手中流转了25亩农田,并请科技特派员全程指导严格按照有机要求种植水稻。2016年,这片农田收获了近7000公斤稻谷,共碾成4500多公斤大米,通过衢州富平志愿者协会的爱心平台,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销售一空,这让岭里村切实尝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2017年,村里继续这种模式,从70户村民手中流转来了50亩农田,扩大种植面积,并雇用40位农户培育有机米。尽管当年受“6·24”洪水侵害,只有35亩水稻有收成,但8065公斤大米抛去包装、配送、有机肥等费用,还是让岭里村得到了3万元纯利润。“我家里只有7分田,以前自己种水稻,一年只有几百元收入,但把田地流转给村里,并给村里种田后,两年租金收来700元不说,还赚了4000元工钱。”旁边正在清沟排水劳作的75岁村民姜美龙插上了话。与他一同干活的村民张如山则含蓄地表示,作为有机稻田的村级管理人,他这两年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好,2017年拿到手约有1万多元,比上年多了4000多元。
要让岭里的实践可复制
“创意农业让我们村有了名气,而生态农业让我们村既保护了环境,又增添了经济效益。”张文富有感而发地说,有机大米项目的成功完全得益于政府部门和富平志愿者协会的扶持。2016年12月,我们基地的稻谷取得了国家有机转换认证证书,随后这两年,经衢州富平志愿者到岭里生态大米基地随机抽样,送衢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检测,其相关数值不仅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且一年比一年好,有些指标如大家关注的重金属镉的安全数值甚至比国家安全标准0.2还低了近百倍。“你看,现在田里的紫云英长得特别好,今年的有机稻肯定能长得更好。”
张文富一边认真查看地里生态绿肥——紫云英的生长情况,一边笑着相告。自从1月20日左右收到最后一批销往衢州的225公斤生态米的货款后,这阵子怕雨雪影响,他隔三差五就会跑到地里来看一看,并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生态米的后续发展。“虽说目前岭里村已经列为开化水库移民村,但我们下一步想在稳步扩大生态米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深化这种发展模式,并把它套用到村里的白玉米、岭里大蒜等传统优势农特产品恢复发展上,铸造绿色生态有机品牌,组合进军高端农业市场,以生态农业促进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继续奔跑在振兴岭里路上。”
说到这里,张文富充满深情地表示,即便以后岭里村被淹水下,他们还是很想把岭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复制到其他地方,或是分享给情况相同的村子,助力钱江源“大花园”乡村振兴发展。
胡萍
张文富在查看紫云英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