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买一瓶酱油,我准备包几斤粽子。”家住江山市市心街的吴大妈来到解放路32号老公泰清湖酱油门市部,发现店内库存寥寥无几。
原来,自去年5月1日起,生产清湖酱油的江山市酿造厂已停产整顿,以销售库存为主。“企业入不敷出、股东意见不一……我们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江山市酿造厂负责人略显无奈地说。
江山市酿造厂的前身为1820年建造的清湖公泰酱园,距今已有198年历史,是衢州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几家企业之一,生产技艺靠师徒手口相传,世代继承。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清湖公泰酱园作为一个车间转入江山食品厂,成为清湖酱油车间。1983年,因扩大生产的需要,该车间与城关酱油车间合并,在清湖镇蔡家山村筹建江山市酿造厂。1997年,按统一部署,该厂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总股本额90万元,股东数48人,即人人入股,职工变股东,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酱油生产仍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技术,实现流水线生产。
该厂产品注册了“清湖”牌商标,先后获得“浙江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以及衢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是衢州地区仅有的两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
买酱油的吴大妈家一直居住在大桥镇一带,她母亲从15岁起,就步行前往清湖酱坊,挑着两桶酱油和豆豉灰,前往吴村、坛石、大桥等地叫卖,有时还卖到了江西的八都、广丰等地,“我们是吃着清湖酱油长大的。”
“在100多年前的浙西地区,各县基本都有一家调味品厂。时至今日,唯独江山市酿造厂传承了下来……”该厂生产部负责人说,清湖酱油用的是正宗东北去脂大豆、本地优质大米,通过传统工艺加工,产品自然绿色环保。
叶先生是一名“海归”,爱人是江山人,夫妻俩来江创业多年。“每当家里酱油吃完或需包粽子时,丈母娘总会叫我去买清湖酱油、陈醋等。一时没了,还真有点不习惯。”他一次性购买了两箱酱油、两箱陈醋和10多盒豆酱。“停产整顿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江山市酿造厂负责人十分无奈地说。清湖酱油生产过程缺少现代化工艺,加上产品宣传不力,产品走不远,这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另外,受到“海天”“加加”等大品牌的挤压,企业的产能无法发挥作用。除本地市场外,产品原先还覆盖浙闽赣皖等周边地区,现在不但周边地区市场受影响,本地市场份额也急剧下降,尤其是乡(镇)村代销(经销)店实行连锁经营后,所经销的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配送,久而久之,清湖酱油就被拒之门外了。
据悉,前一段时间,江山经济开发区开始启动市酿造厂资产的收储工作。目前,承担清算任务的律师事务所人已开始进驻,正着手开展相关前期工作,最终将留下“清湖牌”这一中华老字号商标。
江山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较为紧迫的工作是吸引江山在外能人或有投资意向的企业主,收购这张“百年招牌”,依托其传统的、天然的酿造技术,嫁接国际先进的调味品专业化流水生产工艺,一期新建清湖牌酱油、陈醋、老酒、豆豉的先进工业流水生产线;二期建设清湖酱油陈列馆,完善两百年酱油文化长廊、特制小包装旅游购物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大力实施“工业+旅游”项目;远期吸引“邵永丰”以及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中华老字号”企业,携手打造江山“中华老字号”产业园。
目前,在各级领导重视下、经业主多方对接、职能部门协助等合力推动,某冷链食品企业、金融企业主、清湖镇在外能人,纷纷对接手这块“百年招牌”表现出了兴趣,有意注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共同打造江山“中华老字号”产业园。
朱永春
江山市酿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