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鲁家村逆袭之路

——一个通过市场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案例

  编者按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大地涌现了大批明星村庄,有的挣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却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节拍;有的是工业致富的典型,他们勇吃螃蟹,奋斗的身影定格在波澜壮阔的工业化浪潮中。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生态文明的崛起,中国乡村的发展,迫切需要以农旅融合为内涵,具有市场化复制可能的新典范。

□农民日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通讯员 陈毛应
  安吉县鲁家村,有2200多个村民。他们说,村里最悦耳的声音,是村中旅游小火车的鸣笛声。“呜”的一声,响彻小村,听似烦人,为何人人觉得悦耳?老百姓一语道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有游客,就有收入,大伙都是“股民”,人人都能分红,能不开心?
  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深有感触:鲁家从未像今天这般心齐,今天这般昂扬。可又有谁知道,在朱仁斌上任前,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空心村,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万元,还背负着150万元的外债。但今天,鲁家已蝶变为“美丽乡村”,整个村就是一个景区,撬动了20亿元的投资,村集体资产增至1.2亿元,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32850元。2017年8月,鲁家村入围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说实话,鲁家村实在太平凡,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名胜古迹,连像样的产业也没有。尽管离县城不远,可路况很差,虽近尤远,徒有区位优势。这样的乡村在中国遍地都是,缘何鲁家能在短短几年间,成就这段从资不抵债到富甲一方的“不平凡”逆袭?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进鲁家寻找“致富密码”。
另辟蹊径,垫底村不走寻常路
  鲁家有13个自然村,过去,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农田山林荒废不少。在外闯出名堂的村民不少,但愿意回来的却很少。留在家里的一些村民办养猪场、养鸡场,基本属于自给自足,利润不高,污染不小。
  泥巴路、土胚房,房前屋后臭茅坑,全村1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只垃圾桶。一到下雨天,村道污水横流。眼见村庄日渐衰败,许多人连家庭聚会都放在城里。
  作为土生土长的鲁家人,朱仁斌同样长年在外经商,可心里仍然念着村庄。2011年换届,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几天后,县里开大会,公布187个村的卫生检查结果,鲁家竟然全县垫底!会上会下,朱仁斌满脸发烫。
  鲁家未来路在何方?依靠工业经济显然不可能。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朱仁斌想,能否借此机会,先把村里的基础条件改善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怎么办?朱仁斌决定采取多种方法筹资:盘活土地资源,筹得500多万元;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补助金和各项涉农项目资金,凑了部分钱;最后还缺一部分,朱仁斌只能个人作担保去借款。个中艰辛,难以言说。
  就这样,一边筹钱一边干。修建办公楼,添置篮球场;铺了水泥路,再予亮化和绿化;通了自来水,每个自然村建了化粪池和污水处理池……当年,首批4个自然村通过县美丽乡村精品村考核。有了示范带动,剩下的自然村纷纷效仿。两年后,鲁家成功获评安吉县“美丽乡村精品村”。
  光有好环境还不够,朱仁斌明白,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造血功能”不可少。可是,发展什么呢?正当他苦苦思索之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这令朱仁斌眼前一亮:村里有一万多亩低丘缓坡,发展家庭农场再合适不过!
  但怎么把美丽乡村和家庭农场结合起来?当时,朱仁斌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聘请专业团队,按4A级景区标准,对全村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根据区域功能划分,设置18个家庭农场,量身定制各自的面积、风格、位置、功能等。
  规划设计的报价是300万元。前几年的大建设,已让鲁家不堪重负,哪来300万元。实在没辙,朱仁斌只能厚着脸皮去“化缘”,从20位在外经商的村民那儿,筹得捐款300万元,这才有了做规划的钱。
  尽管在今天看来,村里高价做规划不算新鲜,但那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当面泼冷水。可朱仁斌坚持认为,这钱应该花。那时,美丽乡村在安吉已遍地开花,如何另辟蹊径?他认为,传统的点状、局部发展,或者单一优势产业已不再受用,必须立足全局,转为整村发展,把田园式建设推向更高层次的花园式建设。
  纵观整个规划,“差异化”是核心词:18个家庭农场各有侧重,错落分布在村庄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块,再用一条长4.5公里的列车轨道,将这些农场有机串联起来,整个村就像一个大平台,集聚了休闲农业、火车观光、民宿、土灶等经营业态,构成了旅游区的核心。
专业经营,昔日招商今日选商
  规划解决的是顶层设计,具体还得看落地。2015年新春一过,朱仁斌便开始着手招商,请人做了个百来页的精美PPT,专门用来招揽“金主”。朱仁斌对美好愿景的描绘,果然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
  为了吸引投资,招商前,朱仁斌用了些“招数”:先是把在外开酒店的弟弟、弟妹请回来,“下令”认领农场带头干;后又动用人脉,让老朋友参与其中;最后,他还拉了一支十多人的队伍,专门前往台湾考察农场经营。因此,在大规模招商前,鲁家已有三四家农场入驻。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新问题开始浮现。尽管按照设计,18家农场不存在直接竞争,但大家都属于小规模经营,竞争力有限,光靠一家之力,很难成气候。
  能否联合经营、抱团发展?朱仁斌的想法恰好与浙北灵峰旅游公司不谋而合。2014年,“灵峰”与鲁家合资组建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者以51%的股份控股,后者以上级部门项目投资和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入股。
  如此一来,两者权限清晰,实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公司负责全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面上的统一运营;村集体则把握方向,提供土地流转等中介服务,并为公司和农场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两者各自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旅游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整个村就是一个大景区、大平台,大家统一规划、平台和品牌,实行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从而达到共赢。”朱仁斌坦言,以村两委之力,去建设和经营景区,难免力有不逮。“这种经营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规划落地困难。”
  有了规划,有了机制,鲁家村马上有了资本集聚的“洼地效应”。到2016年4月份,家庭农场的招商引资任务宣告圆满结束,比预期还多了3个,总投资超过了20亿元。
  这些家庭农场中,有蔬菜农场、果园农场、红山楂农场、万竹农场、野猪农场,等等,每个农场尽管规模不大,介于100亩至300亩之间,但投入却不小,像花海世界的投资是3.4亿元,中药农场的投资是2亿元,最大的养老项目投资高达10亿元。这些项目,不约而同所采取的策略都是:以农业为基础,进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小火车轨道沿线,各种农旅元素无处不在,吊脚木屋、土灶、采摘、采茶制茶……整个村就像个超级乐园,游客徜徉其中完全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运营方还在不断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如何创新内容,来吸引和留住更多客人。去年十一黄金周,尽管还未正式对外营业,却已有5万游客慕名而来。朱仁斌说,现在的鲁家,已从“招商”变为“选商”,至今仍常有投资商抛来“橄榄枝”。
  有钱到哪儿都能办农场,为啥大伙都青睐鲁家村?一位投资商这样告诉笔者,单枪匹马办农场,先不论投入大小,光是怎么吸引游客就是个难事,而有了专业化的经营公司,20多个农场统一对外经营,丰富了产品,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便利了农产品销售,还能互相补充,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未来还会有利润分红,何乐而不为?
六笔收入,利益共享民富村强
“将来,鲁家村民最多将会有六笔收入!”谈起致富密码,朱仁斌认为,“三农共富”最为重要。怎么个共富法?六笔收入又分别是啥?且听朱仁斌一一道来。
  首先是租金收入,全村7000亩流转土地,户均租金约为8000元;第二是就业收入,目前已解决700多人就业,年发放工资2000多万元,将来还会更多;第三是创业收入,如今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有30余户人家将房屋改造成民宿,开门迎客后,预计每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第四是分红收入,根据测算,旅游区每年可迎来30万游客,按照人均消费200元计算,将产生6000万元营业额,除去成本和农场主的分成,村里能分得600万元左右。而随着景区不断完善,游客不断增多,分红也将逐年增多。
  最后两笔收入更有意义,也最难估量。2016年底,鲁家成立了美丽乡村“两山”培训学院,并成为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千名好支书的实训基地。“未来的培训收入将十分可观,随之衍生出来的模式化输出,还将为外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从建设、设计、技术到资本的全方位服务。因此,最后一笔收入就是模式收入。”“三农共富”有啥好处?安吉银元家庭农场老板娘张小华认为,农旅融合离不开资本投入,但现实状况是,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弱,无论资金还是技术或者人才,都相对短缺,而工商资本参与其中,能聚集更多现代要素,补齐发展短板,“老板”带着“老乡”一起乐。“利益共享,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内涵之一。这条准则坚守住了,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朱仁斌说,说到底,鲁家的创新模式就是农村、农场、农民的高度融合、共赢共享。
  发展对鲁家来说还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变化,还有乡风文明的蔓延。如今的鲁家,绿水青山,游客如织,人人遵守村规民约,村舞蹈队、篮球队、越剧队相继成立,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齐头并进。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到村里,实现家门口就业。
  发展还带来了组织建设的巩固。原来的鲁家由于贫穷落后,村里没有实力干大事,村班子威信不高,大多数人也不问村务,大家各扫门前雪。现在,旅游是集体事业,村班子想干事、有干劲,老百姓眼看着变化,也会主动参与各种事务,村班子威信高、人心齐。
  根据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方案,未来三年内,鲁家村还将至少投入4.5亿元,这注定又将会带来一次新飞跃。逆袭的鲁家还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