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养生

雨雪冰冻天,这些健康常识不能少

  冰天雪地中,我们如何保护自己?怎样科学防治流感、预防冻伤、防止摔伤……赶紧学一学相关知识吧!
雨雪天首防呼吸系统疾病
  冬春季节本来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雨雪冰冻期,由于气温低,人群普遍不适应,又加上春节来临,人员集聚、流动频繁,室内空气质量差等因素,最易造成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军团菌病等疾病的暴发及流行。
  在呼吸道疾病中,以传染病对群体健康危害最大。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与外部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病原体通常寄居在呼吸道黏膜及肺部。应对考试、旅途疲劳、加班熬夜等因素造成抵抗力下降时易引起发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传播方式,传播快、危害大。
  专家提醒,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纸巾;多喝水、勤洗手、室内常通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注意采取戴口罩、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等措施,避免被传染。
寒冷天气谨防冻伤
  雨雪过后,天气一般都会变得更加寒冷,最容易冻伤。医生提醒,天气寒冷应注意手、脚、耳朵等末梢冻伤,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更应格外注意。
  谢先生近日因脚部冻伤住进了医院。谢先生说,他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呆了近5个小时,当时并未感到脚部很冷,回到家后,才发现脚部红肿得厉害,不一会儿就出现了许多水泡。接诊医生说,谢先生被冻伤的原因正是由于他患有糖尿病。据介绍,由于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功能减弱,对外界反应不敏感,长时间在低温的户外活动极易引起冻伤,应高度警惕。
  据了解,导致冻伤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人群,走失后在室外过夜被冻伤;二是酗酒后神志不清的人倒在路边被冻伤;三是有些人在冰雪中嬉戏时不注意保暖被冻伤。轻度冻伤相对容易诊治,患者不需要住院,而重度冻伤可能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提示,避免冻伤,预防胜于救治。尤其应注意大风天,因为除了低温,风力的增强也会加速冻伤发生。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应尽量保护好手、脚、肢体、耳朵等容易发生冻伤的部位。冰雪(冻雨)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因严寒引起的冻伤、冻僵、冻昏迷和冻死,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提供御寒防冻的衣被和设备,以及正确救治冻伤的技术。
  特别提醒因抗灾而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和因灾滞留在户外的旅客,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旅途出行注意携带足够的防寒衣物,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并注意携带伞具;
  2.尽量保持衣物干燥,避免弄湿衣服,休息睡觉时,应注意保暖;
  3.尽量多吃些高热量的食物,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多喝热饮,有助保持体温;
  4.为防止冻伤,要经常观察皮肤,尤其是耳面部和手部等裸露部位,察看有无出现苍白、僵硬或失去知觉的情况,并不时搓揉面部皮肤,伸展筋骨活动手足;
  5. 尽量停留在背风向阳的位置,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6.裸手不要接触金属物体,寒冷季节金属物体表面温度很低,热传导很快,手接触易被冻伤;
  7.加强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防护;
  8.老年人耐寒能力差,旅途中应特别注意腿脚保暖,避免久坐,经常站立活动、跺脚、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
  一旦发现冻伤后,不要用雪搓冻伤部位的土办法缓解冻伤,应立即寻找保暖衣物裹住冻伤部位,千万不能擅自寻找热源缓解伤势,应第一时间前往附近医院就诊。
雪大路滑要防摔伤
  “遇到下雪结冰,医院收治滑倒摔伤的病人会明显增多。”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曹伟中说,“病人中最多见手部受伤,一般人滑倒后会用手去支撑身体,造成腕部骨折,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
  曹伟中表示,如果不慎滑倒,尽量不要用手去支撑,如果让肩膀或背部先着地,这样造成骨折的情况就会大大降低。一旦摔伤,不要立即用手支撑起身,而是首先初步判断自己可能何处受伤,避免二次伤害。
  另外,曹伟中提醒,人们如果发现路人受伤,在伸出援手的时候,也要问清楚伤者四肢、脊柱等部位哪里疼痛,不要轻易把伤者扶起来。特别是在遇到对方脊柱损伤的情况下,建议还是等待救护车到达,让专业的医护人员用担架把伤者运上车。
  此外,气温下降,一些基础病患者也要特别注意。曹伟中表示,天气变冷,血管收缩功能下降,血压升高,很容易造成心衰、心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所以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状况,防止血压过度波动,如果出现明显不良状况,要尽早到医院检查,早期处理效果更好。
“低温烫伤”也不能忽视
  本周我省进入“雨雪冷冻周”,强降温下,皮肤科医生再三关照当心“低温烫伤”。
  最近,22岁的王女士起床后发现,自己的大腿皮肤上莫名其妙出现一个硬币大小的水泡,更奇怪的是摸上去没有明显的感觉,只有穿弹力袜压到时才感到有一丝轻微的疼痛。
  王女士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接诊的卜璋于医师看到水泡后第一句就问:是不是睡觉时用热水袋了?王女士点点头,说自己怕冷,在被窝里脚根本热不起来,喜欢用电热水袋捂捂。卜医生告诉王女士,她的水泡其实就是热水袋烫出来的。“水温不高,手摸上去也不烫,怎么可能烫伤呢?”王女士问。
  卜医生解释,这种冬季取暖时发生的烫伤多为低温烫伤。最近温度下降后像王女士这样的患者还真不少,以女性居多,也有不少中小学生和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大多是被传统的灌水热水袋、电热水袋和电热饼烫伤的,还有少部分是由电热毯、取暖器、暖宝宝这类取暖工具引起的。“市场上销售的电热水袋一般加热温度都在50℃以上,摸上去感觉并不烫,但只要接触足够的时间,都有可能引起这种低温烫伤。”卜璋于介绍。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37℃)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烫伤程度取决于接触的温度和持续的时间,正常人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皮肤就会被烫伤;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5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有人做过实验,44℃的水温持续6个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损害,这种烫伤就叫低温烫伤。
  更要提醒的是,低温烫伤和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但创面深,虽然皮肤上仅出现红斑、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往往也不大,但皮肤实际受到的损害比表面看上去更加严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发生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卜医生说,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可以先用冷水毛巾敷或直接用冷水冲一会烫伤处,以达到降温的目的,然后及时就医,千万不要用针挑破水泡,或者用酱油或是牙膏涂抹患处,容易引起感染加重病情。
  低温烫伤应该预防为主,老人最好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一些患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长期卧床的老人尤需特别注意。用热水袋不要超过45℃,使用时不要和身体直接接触,外面最好配个套子,或者裹一块布,一定要在清醒的时候用热水袋,睡着时候不要用。同样,使用电热毯的话也最好用低温档,睡着前记得关闭或者定好时间,也不要整夜使用。
小 贴 士
大雪过后喝热汤
“下雪不冷化雪冷”,未来几天,大家更要注意保暖。外出回家后用热水泡泡脚或洗个热水澡,再做碗热汤,对散寒非常管用。
  葱白豆豉汤
  葱白豆豉汤,也叫葱豉汤,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增补葛洪医书所写的《补缺肘后方》里面的方子。把这个汤喝下去以后,身体会微微出汗,寒邪就会散去了。
  材料:一根葱的葱白,豆豉3克。做法:用一根大葱的葱白(最好带着葱须),将它切成小片,放入锅里,再倒入从药店买的淡豆豉,放入两杯水,盖上锅盖。大火熬开,小火熬五分钟即可。
  葱豉汤不是要全部喝下,看情况喝。如果微微出汗,就不必再喝了;如果没有出汗,还要继续喝。具体的用量,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调整,没有单一的标准。
  生姜葱白红糖汤
  姜在中医里的种类很多,有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其中,干姜并不是生姜直接晒干而成。姜最早的根茎叫母姜,母姜晒干叫干姜。把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的根茎,这些新生的茎块,叫生姜。因此生姜不是母姜。生姜的辛辣之性比干姜要差一点,以发散为主。
  给孩子祛寒湿也可用生姜葱白红糖汤:取两块拇指粗的生姜,斜着切三片,然后切葱白半段,一起放到锅里,放入一羹匙红糖,再加入两杯水,盖上锅盖,大火熬开锅。然后小火熬三分钟,闭火,再闷十分钟即可。喝后会微微出汗,气血一通畅,寒邪就被祛除出去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