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湖州伟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给28个菇棚盖“棉被”——一种由无纺布和薄膜组成的保暖罩。棚内一只只码放整齐的菌袋准备过冬了。去年,占地仅30多亩的这批“菌团”为企业赢得了近千万元的产值。
虽然集中销售期已经接近尾声,但企业负责人宋凤祥也没闲下来。公司新开发的食用菌加工产品礼盒装,这段时间已经出货5000多盒。“我们的菇棚一年四季都很热闹,现代农业可以像工业一样做,田地就是我的生产线,生产到加工全都接上。”老宋笑着说。
基地食用菌的种植面积不大,却“驻扎”了8只品种,这是企业为了掌控“产品生命周期”而实施的多品种并驾齐驱战术。从种植技术属于入门级的姬菇,到有高低温品种之分的香菇,再到全年都能收又能改良土壤的平菇,还有战略储备“新兵”松茸和猴头菇……
“我们农业企业一头要与大自然打交道,一头又连着市场。手上‘牌’多了,就能自如应对。”宋凤祥告诉笔者,虽然种植食用菌仅4年,但在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技术团队的“护航”下,“伟祥”在菇棚里也种出了精彩。
记得种植食用菌的第一年,由于没有做好灭菌,基地的不少菇棚里出现了杂菌繁衍。在浙大专家李卫旗的帮助下,企业引入一种叫大球盖菇的食用菌,不但在受影响的菌袋里活了下来,还把杂菌吃完了。“那一次真的是化险为夷,没想到食用菌里还有杂菌的天敌。”48岁的宋凤祥笑得像个孩子。
从此,“伟祥”走上了科技种植的道路。太湖边有很多芦苇,每年需要收割。通过研究发现芦苇秸秆是平菇的最佳种植基质,于是他们开始引种平菇,使割下的芦苇变废为宝。同时,“伟祥”还钻研菌糠还田技术,愣是把平菇培养成肩负改良土壤职责的“常驻军”。
目前,“伟祥”的食用菌在上海、杭州、苏州和嘉兴等地供不应求。有趣的是,基地不仅卖菇,还“不务正业”卖果蔬。“食用菌需要轮作,所以这30多亩菌每隔2年就要搬一次家,腾空的棚就种菜。”老宋说,轮作的果蔬每年能为基地带来170万元的额外收入,成为菇棚的“最佳配角”。
“新的一年,我准备带动更多村民一起来种食用菌,一起致富。”老宋告诉笔者,“伟祥”的新计划还有发展菌种繁育与推广,要把食用菌产业链的“全产业链”都拿下。
郑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