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种业

延伸阅读

新版《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修订内容

  •   1.加大了安全指标
      一是将“同一组别内稻曲病发病率25%以上的参试品种中发病率最高的品种淘汰”改为“每年稻曲病穗发病率≤50%”,加大了稻曲病感病品种的淘汰力度;二是规定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个,提高了稻品种的种植安全;三是增加了稳产指标,要求各作物增产点率或产量达标率大于60%以上,提高稳产水平。
      2.强化了优质品种指标
      一是新增食用品质指标。首次要求中晚稻品种新米需达到部颁食用稻米3级或食味评价达80分以上、籼粳杂交稻贮存至次年7月份进行食味评价比较,首次要求鲜食型大豆品种品质品尝达到80分及以上,继续要求鲜食甜糯玉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分以上,提高了食用品质指标,提高了审定门槛,推进优质品种选育;二是对符合条件的优质品种不再设置明确的产量指标。首次规定中晚稻品种品质等级达部颁3等以上且食味评价达85分以上的优质稻品种,两年平均品质综合评分≥87分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优质小麦品种(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品质品尝达90分及以上的鲜食大豆品种,两年平均品质综合评分≥87分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以及符合条件的优质棉品种,对其产量不再规定明确的指标,具体由专业组把握。
      3.降低了绿色品种产量指标
      一是对抗病品种不再设置一刀切的产量指标。规定稻瘟病达到抗及以上、中晚稻白叶枯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条纹叶枯病达到抗及以上(不含籼稻)的稻抗病品种、花叶病毒病强致病株系达抗及以上等大豆抗病品种、赤霉病抗性达抗及以上小麦抗病品种,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达到抗及以上的玉米抗病品种,枯萎病病指≤5.0的棉花抗病品种,对其产量指标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具体由专业组把握确定;二是对抗虫品种不再设置一刀切的产量指标。对白背飞虱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的早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的中稻和晚稻抗虫品种,以及小麦抗穗发芽品种,对其区试产量不再设置一刀切的产量指标;三是降低早熟品种的产量指标。因早熟品种能够弥补市场空缺,具有产品价格高、生产效益好等优点,针对目前生产上早熟品种缺乏的现状,规定早稻全生育期比对照缩短1-3天的,产量要求每缩短1天可以比对照减产2%,缩短4天及以上的天数每缩短1天可比对照减产3%,规定小麦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熟3天以上的,平均产量可比对照减产≤6.0%,早熟鲜食甜糯玉米产量也可下降10%-20%。
      4.降低适宜机械化作业品种产量指标
      对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棉花品种、普通玉米品种,适当降低了产量要求。
      5.降低高产品种审定指标
      对各作物高产品种产量指标分别下调2个百分点左右,对超高产稻品种的米质适当降低要求。
      6.放宽特殊用途品种审定指标
      允许糯稻、旱稻、彩色稻、低镉积累稻品种、糯小麦、彩色小麦、彩色棉等特殊用途品种自行安排试验、自定审定标准,提高企业主体责任。去年通过审定的绿色优质品种“嘉丰优2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