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程益新
白雪纷飞,更映衬出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代表、委员履职与参政议政的如火热情,他们踊跃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汪衍君:
以文化自信助推乡村振兴
“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大陈村立马创作了新村歌,歌名就叫《让世界听到新时代的声音》。”省人大代表汪衍君告诉记者。作为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党支部书记,汪衍君代表对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是用歌声管理村庄的。村民有了很好的心态,就会有美好的行为,产生一种文化自信,村民的凝集力、自豪感也增加了,村风、民风就更文明了。”汪衍君代表告诉记者,自己希望大陈村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将歌声唱向全中国。“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这次参加大会,我带来了加快建立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建议,希望各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汪衍君代表告诉记者。
省人大代表李德龙:
乡村振兴须两个文明一起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省人大代表、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德龙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李家村一直在加快民生事业建设,不仅对破旧房进行改造,村里还建起了文化礼堂。
李德龙代表希望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基层文化产品供给。“可以依托村文化礼堂,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种养技术培训、法律法规普及等活动,让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平台和精神家园,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李德龙代表说。
省人大代表施金仙:
希望乡村更洁净产业更兴旺
谈到乡村振兴,省人大代表、浙江和丰禽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施金仙显得很自豪。“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我们金华农村的垃圾分类做得就非常好。”施金仙代表告诉记者,金华农村已经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垃圾按照“能烂”和“不能烂”两种分类,农民看得懂,操作起来方便。“我希望这样的好经验可以更好地推广开来。”施金仙代表说。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让农民富裕起来,这离不开农业产业发展。”施金仙代表告诉记者,自己特别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以也带来了这方面的建议。
施金仙代表说,现在我省设区市主城区都禁止活禽销售,家禽统一屠宰杀白上市,这就要求家禽养殖合作社、家禽屠宰场配备专业的质量安全监管员来监管家禽的质量,确保上市家禽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基层尤其是村级动物防疫员比较缺乏,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希望政府可以加大对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人员的培训,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做好这方面工作。”施金仙代表说。
省政协委员陈淑芳:
吸引更多人才向乡村流动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陈淑芳今年是首次当选省政协委员。她告诉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注入新动能。
陈淑芳委员说,她在多年的畜牧兽医工作中强烈感受到,农业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奇缺。以象山县大白鹅产业为例,目前全县种鹅饲养量达35万羽,年产值超1.5亿元,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规模产业,一个存栏万羽规模的种鹅场却没有一个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陈淑芳委员建议,政府应大力整合乡村资源,做强文化旅游、高端种养、电商物流等产业,创造岗位、平台、股权、收益、专利等招才引智的有利条件,吸引高校毕业生、工商企业主、农业科技人才等向乡村流动。同时,在薪资待遇、住房保障、提拔任用等方面向“三农”一线工作者倾斜,把到农业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让更多的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
省政协委员高安忠:
农业品牌建设大有可为
“在浦江,名气最大的农产品是葡萄,但浦江葡萄仅仅是在省内有点知名度,在全国影响力很小。”省政协委员、浦江县农业局蔬菜办主任高安忠说,近年来,我省各地创建农业品牌意识在逐步增强,但省内的一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如浦江葡萄、仙居杨梅、黄岩蜜橘等,要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关键是要培育好主体,有了主体,品牌创建才有着力点。”高安忠委员建议,政府要在品牌产品的生产监管、市场对接、营销服务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并在资金、项目、宣传和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扶持一批运作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它们做大做强农业品牌。
省政协委员徐建成:
提升“农业+文化”经营水平
“有人帮我设计好农产品的响亮名称和美观包装,其实比送我其它东西更实用。”省政协委员、民进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徐建成清晰地记得调研中一名老农民对他说的这句话。
“与年轻一代的创业新农民懂科技、有文化、善经营、能策划相比,一部分只懂得生产的老农民有点吃亏。”为此,徐建成建议政府抓紧补好农业生产性文化指导的“短板”。
徐建成委员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和改善农业文化建设应是题中之义,需要一大批文化人、文化干部去帮助他们提升“农业+文化”经营水平。
徐建成委员建议,要通过培训、挂职、交流学习等方式,构建农村文化建设新力量。鼓励有意参与农村建设的文创工作者走进农村,为乡村振兴画龙点睛。加强统筹规划,确定各区域的农村农业文化主题,破解农村农业体验旅游同质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