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他一辈子痴迷动物标本,国内不少自然博物馆里有他的作品,他还创办了自己的私人动物博物馆,目前馆藏标本达11万件——

一个温州男人和他的标本王国

  前段时间,看到禾花雀几乎被吃光的消息,刘鸣苦笑了下,他说这种鸟以前很常见,他还曾做过禾花雀的标本,未曾想现在竟被吃到极危状态。
  刘鸣是温州一位做动物标本的民间高手,还建起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馆。
  在温州瓯江口灵昆镇双昆村,有一幢特殊的四层建筑,与周围民居相比,这座建筑外立面颜色亮丽,上方挂着“金洲动物博物馆”牌子。“我是按照标本的陈列要求来建造的,这里可珍藏了我半辈子的宝贝,有11万件标本呢。”身材瘦削发色斑白,说话微微沙哑,穿着一套烟灰色的西装,眼前的老人就是馆长刘鸣。
  今年68岁的他,从13岁时就迷上了制作动物标本,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动物博物馆。国内很多博物馆有他们的作品。
  如今,刘鸣还是温州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副会长。“对动物了解越多,越觉得动物保护的重要。”
私人博物馆里标本达11万件
  这幢绿色的四层小楼在村里特别显眼。走进一楼,迎面而来的就是一个海底世界,十几条鲨鱼飘在头顶。仔细观察,每件标本都有专门文字介绍。
  刘鸣说,该馆从建设到布展,都是他个人操办的,包括投资。虽然是免费开放,但也尽量要让参观者看得舒服明白,所有展品分门别类编号介绍。因展厅面积有限,目前设有海洋馆、亚热带馆、温州湾湿地馆、哺乳动物馆、国外动物馆等,展出了数千种标本。其余10万余件标本,有的放在展厅柜子里,有的存放在储藏室。
  做这个展览馆花费了刘鸣几乎所有积蓄,目前其日常运转主要依靠去外地办展等收入。
  对刘鸣而言,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珍贵的。
  最让其骄傲的就是鲨鱼类标本了。“我这里的鲨鱼类标本非常齐全。这也有一个特殊原因,因为温州有蒲歧鲨鱼村,多年前一直是鲨鱼加工重地,我的标本来源就方便些,当然这都是前些年的事,现在鲨鱼村已经没落。”
  提及金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刘鸣首推那条5.37米长的巨口鲨。“它有多珍贵?这么说吧,全世界只有两条标本,我这一条,日本一条。”
  标本背后也有机缘巧合的故事。刘鸣介绍,这条巨口鲨是在2006年3月份得来的。“巨口鲨主要生活在深海,很少被捕获。是当年突发的印度洋海啸将它带了上来,宁波渔民在钓鱼岛附近打捞到的。”刘鸣回忆,打捞回来后,大家都不确定这是什么,有关部门邀请他去做鉴定,可是翻阅所有的鲨鱼资料依然一无所获。“巨口鲨是1976年后才被世人知道的,当时美国专家发现它并将其列为新物种。后来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朋友从美国鲨鱼协会查到信息,才确认了是巨口鲨。”刘鸣介绍,这是全世界有捕捞记录的第36条巨口鲨。
一件标本有时要做两三个月
  穿过一楼的海洋馆拐到后面,空气中飘着浓浓的腥味,原来这就是标本制作间。
  只见一位男子正在处理一团类似鱼皮的东西。另一位男子则认真地将已经套在支架上的鱼皮一点点拉平固定。“这是在做鲾鲼标本。”刘鸣的儿子刘晓波介绍说。出生于1980年的他,中专毕业后在烟草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跟着父亲进入了标本这一行。“我们这一行里,都是称呼师傅的,因为我爸一直说,做标本是个功夫活、手艺活,这几个师傅都跟我爸20多年了。我对颜色还有点感觉,主要负责后期上色。”刘晓波个头不大,瘦瘦的,他开玩笑说,“弄标本不是发财的活,所以胖不起来。”
  刘晓波介绍,他们制作标本的方式是假体法,即标本内部的支架都是用假体,然后把动物的真皮套上去。大致程序是“去肉—精细去肉—脱水—磨皮—制作假体—试穿—固定—阴干—后期上色”等。“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复杂,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像这样的鱼类标本,一般得花两三个月,需要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
  制作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庞杂的,诸如生态学、生物解剖学、美学、雕塑甚至生物化学都要涉及,在刘鸣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
  据介绍,在国内,目前从事这一行的人不多。刘鸣表示,这一技艺基本靠经验和领悟,“都是师傅传徒弟,但技艺总需要传承,处理标本的过程,也是师傅传授最重要的东西。”
汪子芳 李玲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