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

他爱这片土地,胜过爱他自己

——记2017年度“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吴振我

  □本报记者 季颖
人物简介:
  吴振我,男,中共党员,现任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1987年1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筱村镇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他致力于推广行之有效、先进实用的农业先进技术、物化成果,促进筱村镇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他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先进个人”、浙江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等荣誉。
  年过半百的吴振我,黝黑的脸庞上满是憨厚,平时不善言辞的他,只要一说到田间地头的事,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侃侃而谈中透出一股别样的自信。
  筱村镇的3万多亩耕地就是他的“办公室”,跟着他走过一块块田地,他能准确地说出田块的主人是谁,上茬种的什么,曾经出现过什么问题。问及原因,他简单答了一句:“走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时不时还小声嘀咕一句:“这块地该施肥了”“这丘田要除虫了”。
  三十多年来,他就这样乐此不疲地走在一条条田间小路上。他不是没有机会换个轻松点的岗位,但他心无旁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将半辈子的人生岁月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这片土地。
他是农民信赖的“老牛技术员”
  跟着吴振我下乡,你不能嫌烦,因为经常会被农民拦着“走不动道”。
  这不,记者的“体验之旅”刚开始,他就接到了求助电话。来到向他求助的合作社的基地后,吴振我没顾上歇歇脚,就忙着去地里检查情况。
  “吴老师,我们合作社前段时间收获的柚子口感偏酸,不大好卖,你快帮忙看看是怎么回事?”
  “你看,与柚子树套种的番薯,藤蔓几乎把整个土表都覆盖了,可能是地温偏低导致的。”
  “那怎么办呢?”
  “别急,具体原因还要做些检测才能确定,回头我咨询下专家,再和你商量具体怎么办。”
  尽管是临时冒出来的事情,但丝毫看不出吴振我有计划被打乱的样子,仿佛都是事先约好的,因为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是他工作的一个常态。因为他的尽心尽力、有求必应,吴振我和许多农民成了好朋友,加上当地方言中,“老吴”和“老牛”发音接近,久而久之,当地很多农民就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老牛技术员”。“以前上山光靠两条腿走,下雨天撑着伞,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一天走不了几家。”吴振我说,以前条件不好,两三百亩规模的种植基地,一天最多只能走两个,现在条件改善了,上山的路通了,能开车了,一天能多跑几个基地了。“要找吴老师,白天去办公室肯定是找不到的,除了去外地学习、开会,他基本上是在农户的基地里,但晚上去他办公室基本能找到。”因为打交道多了,泰顺盛夏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夏兆胜对吴振我的工作规律很了解。
他是技术精湛的“全科医生”
  农业产业品类多、领域广、链条长,精通一方面尚且不易,当“全科医生”难上加难。但对基层农技部门来说,这又是很现实的工作需求,因为不可能配备很多的农技人员。
  工作三十多年来,吴振我一直把一线生产服务需要作为学习的动力,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一个“全科医生”。
  为了帮助山区农民增收,他引导当地农民试验种植高山大棚蔬菜,但农学专业出身的他,一开始对蔬菜种植也不是很内行。1999年的一场冻害,让当地菜农受损严重,前一天还长势颇好的蔬菜,第二天却几乎都被冻坏了。
  “菜农们满脸失望的神情让我愧疚不已。”吴振我叹息道。为了系统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2001年9月,吴振我远赴“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学习。为了学到真本领,历时40多天的培训,他吃住都在基地,抓紧一切时间向基地的技术员学习。培训结束后,他带回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厚厚一摞专业书籍。
  专家说杨梅树的疏果、剪枝要在每年2月,那会儿杨梅树已经开始结果,一个几百亩面积的杨梅基地,几天时间就要完成疏果、剪枝工作,难度很大,怎么办?吴振我带领当地杨梅种植大户到青田、仙居等杨梅主产地考察,研究出了“三步走”方法,把杨梅基地划分为三个区域,采摘区只做简单的处理,让其自然生长,普通果生产区前一年9月剪枝,精品果生产区,杨梅挂果后开始疏果、剪枝。
  每一项新技术、每一个新品种在推广前,吴振我都要先行试验,了解其存在的优缺点,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才会进行推广。
  这样的例子,在吴振我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不胜枚举。缺什么,补什么。为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他外出考察、学习的次数不计其数。他先后承担部、省、市、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61项,在生态循环农业、新品种展示、农业公共服务、统防统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通,农活大行家。
他是热心服务的“农事大管家”
  2013年7月1日至3日,连续三天的暴雨缓解了多日的酷暑,给人们送来了凉爽,却让泰顺县粒粒红杨梅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翁青斌心急如焚。
  “杨梅果都被打落了,满地都是红色。”翁青斌说,眼看着杨梅要烂在地里了,三四百万元收成要打水漂了,吴振我急匆匆赶来基地,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落地杨梅鲜销肯定不行了,但不影响酿酒。仙居的杨梅酿酒技术,或许有用,你们可以试一试。”吴振我的建议一语惊醒梦中人。如今,杨梅酒已成为该合作社杨梅销售的新路径。
  对于吴振我的热心,夏兆胜同样深有感触。“去年4月,我们合作社的柚子树突然大面积发病,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一下子慌了手脚,我就去找吴老师帮忙。”夏兆胜说,那天,吴振我肾结石病发作,整个人疼得在床上打滚,由于担心口述与实际虫害发生情况有出入,造成更严重的损失,他坚持要到基地实地去看看。“他已经疼得站都站不稳,从二楼下楼,他是坐在楼梯上,一级一级挪到一楼的。”说起这个事,夏兆胜至今心怀愧意。
  “吴振我的电话号码用了二十几年,一直不敢换,生怕换了之后农民有事找不到他。”吴振我的同事毛赛飞说。
  农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这些理念早已融入了吴振我的行为处事哲学中,这方田野的一风一雨,“一颦一笑”,都深深牵动着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