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幸福不在钱袋里,而在脑袋里

  “中等收入群体焦虑”似乎成了中国人近几年频频提及的话题。在美国,中产阶级同样有焦虑感。他们每月都会有一笔固定的医疗开销,那就是看心理医生的费用。因心理问题而衍生出的药品滥用问题在美国已是一个灾难性现象。“中等收入阶层焦虑”从何而来?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绝大多数年轻人一天拿出手机的次数大约是200次!在硅谷,很多成功人士都会说一个词“FOMO(fear of missing out)”,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害怕错过”。他们担心如果不能随时随地掌握这个世界最新动态的话,就会错过机会,因而每天被大量碎片化信息所包围,大脑紧绷,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斯坦福大学教授们建议,人和高科技之间的界限必须清晰地划定出来。比如减少每天看手机的次数和时间,把这些时间空出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像运动健身、看书画画或和亲朋好友聊天。新闻,只需要挑选阅读你最需要的关键信息即可,因为在大量阅读跟你生活关联度不大但冲击力很大的新闻——例如某地发生恐怖袭击——之后,人的负面情绪和焦虑感会大大上升。
  教授们说,必须在大脑外设立一道“防火墙”,同时还要不断为大脑补充养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焦虑,让人变得更专注,更有效率和幸福感。
  但我的观察是,在机场、地铁、酒店和餐厅等公共场所,中国家长和孩子手里拿的往往不是书,而是手机或平板电脑,而且通常是各看各的,并没有交流。这一点如果得不到改善,中国人的幸福感将非常令人担忧。
  说到底,为什么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却还不快乐?答案很简单:因为幸福的关键不在钱袋里,而在脑袋里。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黄征宇/文 2017年第4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