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我省实现村村通客车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本报讯 交通“通”,百业兴,车开到哪里,经济和文明就带活到哪里。1月1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7年底,随着最后960个建制村完成通客车,全省2.8万个建制村实现了客车村村通。“以前都是骑电动车去上班的,冬天的时候特别冷,下雨天的时候也很不方便,现在坐环线公交进行一次换乘就能到点,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钟志平是桐庐县新合乡引坑村村民,因在浦江县檀溪镇开了个小商店,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浦江檀溪和桐庐新合。今年9月1日,新合乡环线公交车开通,让桐庐、浦江、诸暨三县交界地带的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了。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因村制宜开通每日班车、隔日班车、周末班车、集市班车和预约客车,基本做到一村一车,解决农村百姓“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不安全”的问题。全省累计投入超过2000亿元资金用于客车“村村通”工程,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0%。2017年全省新购客车435辆,开通、延伸客运线路925条,新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3875个,直接惠及97.17万偏远群众。
  除了给村民带来出行便利,农村公路建设和客车村村通,还促进了“交通+乡村旅游”“交通+民宿”等新业态发展,带动全省美丽经济的增长和群众致富增收。据测算,全省农村公路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累计超过1100亿元。
  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实现了农村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但我省农村客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我省将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四好农村路”,彻底消除等外公路,全面畅通断头路、瓶颈路;谋划高质量的“村村通客运”,实现“出门有车坐、镇镇有站场、村村有站点”,形成高效益的“美丽交通+”新模式,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