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颖 文/摄
本报讯 4400多户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全部提前实现脱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来增长83%;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2017年预计达到 2.25亿元,比2012年增长三分之一以上;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由2013年首次开评的 72.65分提升到 2016年的80.76分……结对帮扶5年来,江山市各结对帮扶乡(镇)村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
201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省农业厅为组长单位,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铁路集团及绍兴市柯桥区等4个单位结对帮扶江山市13个乡镇的73个扶贫重点村。5年来,各帮扶单位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帮扶工作注重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结对对象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助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帮扶,鼓起农民“钱袋子”
1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江山市峡口镇枫石村的浙江曙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水稻-黑木耳”轮作基地,只见农场的工人正忙着采收黑木耳。“公司刚成立时,黑木耳工厂化生产的菌棒发菌、接种等技术不过关,后来在省农业厅相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这些难题一一解决,才有了公司今天的发展局面。”该公司总经理周军说,公司如今已建成省级山地蔬菜核心示范基地310亩,稻菌轮作示范基地200亩,可年产黑木耳65吨,给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枫石村村支书陆承江介绍,去年,“水稻-黑木耳”轮作模式已在峡口镇同桥村、广渡村、新和村等5个村推广,由浙江曙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菌棒,并提供技术指导,农户生产的黑木耳由公司统一收购,农户没有后顾之忧。
农民要致富,首先要有门路,产业要发展。如何才能帮助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呢?省农业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支持江山市做大做强蜜蜂、食用菌、茶叶等农业产业,做优做精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仅2017年,省农业厅就安排江山市省以上各类农业项目资金近1.5亿元,包括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等。
5年来,在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江山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2017年该市茶叶产值达1.8亿元,比上年增加13.8%,蜜蜂、猕猴桃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0多亿元,直接带动实施项目的农户户均增收近万元;帮助和带动1.1万多户低收入农户发展山地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以及生猪、家禽等特色产业,累计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5万多亩,为当地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善民生,提升农民获得感
记者1月3日来到江山市石门镇琚家岗村时,虽然天气有些冷,但一处工地上却是热火朝天。原来,这是在建的琚家岗村村民综合服务中心。
“琚家岗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至今仍缺少村民集中开会、活动的场所。”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派驻石门镇的农村工作指导员高翔说,在有关方面支持下,村里决定对村里的废弃小学校舍进行改造,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解决村民活动场地缺失的问题,改造后还能将剩余物业对外出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村里以前没有公共活动场地,尤其一到下雨天,大家只能呆在家里,这个地方改造好后,我们老年人终于可以有一个活动的场地了,高兴啊。”今年74岁的琚家岗村村民毛仲义说。
像这样的民生帮扶项目,在江山还有很多。省农业厅每年安排江山市一定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资金,重点向结对帮扶村倾斜,支持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促进村庄环境的美化、洁化、亮化;柯桥区每年筹措不少于20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结对乡镇、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5年来,各帮扶单位以项目为载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结对乡镇、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帮助结对乡镇筹措资金(含物资折价)3200余万元,共实施各类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150余个。
在各方支持下,各结对乡镇、村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低保应保尽保,292个村建成文化礼堂134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合力“消薄”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在江山市峡口镇同桥村,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中心很是显眼。“粮食烘干中心是在省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同桥村村委会主任郑庆雨说,该村几乎没有什么集体资产,建设烘干中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郑庆雨告诉记者,粮食烘干中心去年10月底正式投入使用,今年村里已经把烘干中心出租给了种粮大户,每年会有15万元的租金收入,这既可以用于村里的日常开支,还能进行再投资,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村集体资产少、村级负债重、政策配套难……这是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强,直接影响党的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为帮助各结对村发展集体经济,5年来,帮扶单位各尽其能: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将江山作为唯一示范点,经过争取实施了中央林业技术推广与创新项目,为增强结对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农户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柯桥区支持结对乡镇实施光伏小康工程,从2017年起相关结对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省农业厅指导江山市推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行动计划,指导开展土地确权、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工作,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物业经济、财务规范等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在各方的支持下,该市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进一步加快,2017年,全市9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完成转化。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显著增强了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2017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到2.2万元,比2012年增长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