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愉萍
农耕文化是我国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肇始,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宁波是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体系。但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亟需加以解决。
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意识淡薄。目前有些乡村在建设中移植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模式,按照现代公寓标准来建造农村住宅,使得农村成了城市的缩影,一大批古村落、古建筑被摧毁,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符号也随之消失。二是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农耕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居和农耕文物的保护中来。但从整体看,多数保护工作由私人出力,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可持续的扶持,传统民居和农耕文物的保护力度不够。三是发展无序。随着农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农事体验、农具展示、传统食物制作等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项目。但这些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大多雷同、创新不足、缺乏特色。四是缺乏传承。传统农耕技术和手工艺主要靠师傅言传身教,学习难度大、耗时长,学成后收入低,致使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农耕文化具有“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意蕴,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对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认识,留住农村特色,守护农耕文化根基。要改变新农村建设就是“拆旧房、建新房、建楼房”的观念,深刻认识农村特色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开展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培训,学习借鉴一些地方在改造提升传统村落中保留独有乡土气息的经验做法,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自觉投入到以传承和保护当地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中,让新农村既具有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又保留地域特色和农村生态。
二是加大投入,创新机制,为保护传统民居和农耕文物提供资金保障。一方面,各级政府应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抢救性保护特色鲜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民居及农耕文物。另一方面,应建立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建立多种融资渠道,采取多方合作开发等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文化公司等投资农耕文化相关产业。
三是加强规划和指导,做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特色旅游。出台乡村旅游规划,避免同一主题的旅游项目重复开发、多头建设,增强乡村旅游的多样性。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发乡村旅游信息系统,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加大对投资建设主体的指导,通过建设精品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等,激活乡村旅游市场。
四是加大保护力度,让传统农耕文化得以延续。建立农耕技术展示园,通过政府发放津贴、免费提供办学场所、补贴学员费用等方式,鼓励开展民间技艺学习和传承。在传统节日期间,鼓励开展包粽子、做清明团子、扎元宵灯等比赛以及闹元宵、赛龙舟、重阳登高等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更多年轻人自觉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作者单位: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