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气象

浙江气象创新服务新路子

国内首个陆路内河海上一体气象导航正式上线

  •   元旦前夕,浙北地区遭遇一次入冬以来较重的雾和霾天气过程,局部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大雾。虽然气象条件差,但在京杭大运河上跑运输的李师傅每次都能稳稳地把运输船驶进运河的东码头。“当前内河水位4.15米,三堡船闸已关闭。提醒您,就近停靠码头。当前能见度17000米,南风2级。”安装在李师傅驾驶室里的“气象安全导航”根据船只行驶的位置,不断发出语音提示,便于驾驶员对航线进行实时调整。
      笔者从省气象局获悉,该款精准便捷的“气象安全导航”已于2017年12月15日正式上线。该导航由省气象局自主研发,是国内首个集陆路、内河、海上导航于一体的气象导航软件,填补了国内水陆交通气象保障空白。这一成果也是2017年浙江省气象部门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目前该导航软件已在国家物流信息中心等多个平台上投入应用,社会效益十分明显。舟山客运航线应用“气象导航”软件,仅航线预报一项,就使通航时间增加20%,新增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气象黑科技融合应用
      虽然气象安全导航的界面看上去简洁明了,但其背后却集聚了众多的气象黑科技。据省气象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导航软件主要依托了两项技术,一项是基于多源探测资料的强对流监测与风暴识别追踪技术,系统通过雷达数据分析捕捉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雷达外推技术,雷达进行连续扫描,对雷暴单体的发生过程、移动路径进行跟踪比较,实时追踪强对流天气过程。另一项是多源时空数据融合技术,即将交通部门提供的道路拥堵、封道、道路维护等路况信息,以及电子海图、港口、航道等海洋、河道信息和全国雷达、智能网格气象产品等智能网格气象信息进行深度融合,无缝隙对接从起点至终点的所有信息。
      此外,探测资料的获取还离不开全国雷达组网的支持和多模式集成技术的应用。省气象局经对数据资料的准确分析后,研究了对汽车、船舶安全行驶的强天气影响指标,推出了短临预报产品和数值预报集成产品。在此基础上,将交通行业数据与气象大数据进行融合,智能化关联,为交通安全致灾因子的预判提供了精密的气象科技依据。
    “互联网+”融入气象服务
      快递公司的王师傅装好货,准备前往临安送货。出发前,他打开公司为其安装的气象安全导航。导航提示:“最佳路径规划已完成,沿途避开两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与普通导航不同的是,气象安全导航立足气象安全保障,紧贴用户的实际需求,推送基于位置的气象灾害信息,做到气象安全护平安。
      我省是气象灾害高发、易发省份,每年因天气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总事故的四分之一。恶劣天气常常导致高速公路封闭、航线停航等,经济损失巨大。同时,浙江陆上和水上交通发展迅速,2017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1604万辆,渔船总数超3万艘,市场对气象安全的需求巨大。
      气象安全导航将“互联网+”融入气象服务理念应用中,对影响交通行车安全较大的天气类型进行分类,建立交通气象安全等级指标,基于用户的位置和交通类别,如公路、内河、海上等,实时推送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将网格预报的“时序更新”与“运动物属性”及其走向、速度、路况(海况)等动态信息关联,为用户量身定制“提醒”信息,五个维度并行推送,全方位帮助用户规避灾害性天气,护航安全运输服务,推动传统的大众预报预警向用户个性化实际需求转变。
    跨界融入共享应用
      目前,气象安全导航数据已接入全省沿海七大港区、主要港口和航线预报,无缝连接长江黄金水道,通过将气象大数据与行业大数据叠加应用,实现了海陆、行业动态关联,对海运和江海联运的船只运输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服务也更精准。
      为更好推进气象导航软件的共享应用,省气象局与国家物流信息中心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制定了“国家物流+气象数据”共享标准。通过物流中心平台将气象服务数据推送到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帮助物流平台对车辆实行精准管理,根据气象要素,准确选择运输路线、计算运输时间、调配运输资源等,避免因灾害性天气可能导致的损失。
      “气象安全导航帮我们对车辆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可有效规避气象灾害,为物流提供了精准的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物流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除此之外,该导航软件还在“智慧高速”指挥中心、省高速交警总队、省公路管理局、港航部门等部门实现了联合应用,为全省交通大动脉保驾护航。
    汪玲玲 袁海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