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牛油果的“逆袭”之路:从鲜为人知到“超级明星”

  “颜值”不高、口感特殊的牛油果,短短数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从鲜为人知到“超级明星”的华丽“转身”。
猛犸时代大型动物们的美食
  坑坑洼洼的外皮、绵软无味的内在——在水果的世界中,牛油果既无色泽鲜亮的卖相,也无香甜多汁的果肉。
  据记载,牛油果的存在可能已有百万年的历史。早期进化过程中,牛油果只是猛犸象、乳齿象、雕齿兽等远古大型动物们的食物。大型动物生吞下一颗颗绿油油的牛油果,它们强大的消化系统能够粉碎果子凹凸的硬皮,吸收果肉的营养,对那颗硕大的果核却“无可奈何”,只能将其排泄出体外,四处散播。相较于其他细小、可以通过鸟类或风吹而落地生根的种子,牛油果只能靠大型动物作为“种子搬运工”来帮助它们繁衍后代,这也使其无法像其它植物一样快速地扩展地盘,只能扎根中美洲地区。到了第四纪,大多数巨型动物从地球上灭绝,失去了“种子搬运工”的牛油果在新环境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它究竟是如何存活的,科学家至今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多数学者认为,当时,早期人类逐渐在美洲大陆扩散扎根,墨西哥先民阿兹台克人发现并挽救了牛油果,他们逐渐学会如何食用以及种植。在墨西哥近代200年历史中,牛油果就和玉米、大豆一样寻常,成了他们的主食之一。
成名之路饱受脂肪“连累”
  “森林黄油”“大自然的蛋黄酱”“植物界的奶酪”……这是人们给牛油果下的诸多美丽注解。但牛油果刚进入美国时,人们对这种“萌萌的”食物不屑一顾。为了让消费者接受这种不甜不脆不多汁的水果,经营者们曾煞费苦心。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商业头脑的美国加州农庄经营者们筹资,为牛油果做广告,增加其曝光量。1974年,一枚牛油果的售价就达1美元,但这样高高在上的价格使其完全远离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小众食物,销量始终没有大幅提升。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减肥”提上了很多大腹便便的美国人的日程,营养学家们也开始大力呼吁减少脂肪摄入,并推广低脂饮食概念。很快,有着“森林黄油”之称的牛油果便惨遭“连累”,陷入一片争议中。也难怪,从营养组成来看,牛油果简直不像一种水果:每100克果肉约含160千卡的能量,脂肪含量占15%,这比同等质量的鸡蛋和鸡肉还高,而平时常见的水果几乎不含脂肪,就连“水果之王”榴莲都难望其项背。
  牛油果种植者不甘示弱,随即针对减肥人群启动了一场“争夺运动”。由牛油果协会资助一些研究机构,汇集各地营养专家专门研究牛油果,并且发表其营养价值的文章,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它不平凡的“内涵”。广告商们也趁机为牛油果“正名”:这种水果中虽然含有脂肪,但只是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完全不同于炸鸡、薯片里的“肥油”。
  “营养浪潮”席卷过后,对于很多初识牛油果的美国家庭,其仍然是“谜一样的存在”。因为大多数水果,人们都会选择在其颜色最漂亮时食用,因为那时最好吃;而牛油果口感最好的时候,不是在其外皮最美丽的青绿色的时候,而是要等到变为无光泽、深棕色后,才能达到美好的柔滑口感,但对水果来说,这种类似变质的颜色实在是犯忌讳。
“爆红”离不开“超级碗”
  为改变牛油果多舛的“命运”,墨西哥牛油果种植协会决定翻新营销手段,聘请一家著名的公关公司作为幕后推手,创造了“加州牛油果月”,希望使其成为大多数美国人的心头好。
  1995年,在公关公司的策划下,一个装扮成牛油果形象的“牛油果先生”横空出世,上脱口秀节目,甚至在全美启动了为其寻找女友的选秀活动,报名参选的年轻女性须展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一环就是吃牛油果,获胜者可以得到去好莱坞旅行等奖励。此举促使牛油果更加“接地气”,销量渐渐上升。
  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也让美国政府在1997年取消了当年的进口禁令,墨西哥的牛油果终于能够跨过边界,重新在美国销售。
  牛油果真正登上“神坛”,不可不提“超级碗”(Super Bowl)的功劳。这原本只是美式橄榄球年度冠军赛,一般在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或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拥有上亿名执着狂热的“粉丝”,多年来该赛事的电视转播稳居全美电视收视率榜首,并逐渐成为一个非官方的全国性节日。公关公司把牛油果与“超级碗”捆绑营销,策划出一个“果酱碗”的方案,向人们灌输“我们应该在超级碗吃牛油果酱”的理念。这一次,将牛油果直接放入橄榄球队队员们每日的健康食谱中。1992年,一份费城老鹰队的食谱就包括四个牛油果、柠檬汁、大蒜、洋葱、番茄、辣椒酱等。这对狂热的球迷来说,购买与偶像们一样的“御用”牛油果酱简直太酷了。营销方案大获成功,牛油果终于成为美国人喜欢的主流水果。
  凭借精彩的赛事、巨星演出和优质广告,这个有着“美国春晚”之称的比赛,成为美国最有商业价值的“吸金碗”,也是广告商的必争之地。据报道,2015年“超级碗”决赛吸引了全美1.84亿观众收看,在比赛第1节结束休息时,电视广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水果,“主角”就是墨西哥牛油果。仅仅30秒,广告费高达450万美元。就在当年,墨西哥牛油果对美国的出口量创历史新高。
  每年在“超级碗”决赛前后的庆祝活动和各种聚会中,美国都会消耗大量的牛油果,作为晚宴的主食之一。牛油果酱也成了“超级碗”的必备零食。据统计,光是2017年“超级碗”比赛日一天,狂热的美国人就吃掉了大约1.2亿磅的牛油果。如今,被捧为“超级水果”的牛油果成了健康、时髦的“代言人”。
我国从零起步渐成消费大国
  中国没有种植和食用牛油果的历史。
  过去十多年,全球牛油果消费市场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美、欧洲以及日本。但随着市场的日趋饱和,需求增长放缓,世界主要的牛油果企业纷纷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
  2005年,中国对墨西哥开放对华准入,牛油果作为先驱者第一个冲进中国市场,但只有在上海的高档商场才能见到其身影。当这个外表皱巴巴的水果头一次出现在高档超市时,500克将近百元的价格,着实让国人咋舌。偶尔有人买回家尝鲜,也是吃一半、扔一半的占多数,牛油果的地位与色彩鲜艳、口感香甜的美国甜橙、新西兰奇异果等进口水果不可同日而语。一位经验丰富的水果经销商曾表示:“中国人吃水果,要么甜,要么脆,要么像西瓜一样水分足,它(牛油果)基本不符合中国人吃水果的要素。”当时,牛油果购买者多是在国内生活的外国人。
  最初,漂洋过海而来的牛油果,包含了高额的关税,再加上昂贵的运输和保鲜成本,价位过高是其被拒绝在市场之外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推广商并未意识到中国是一个需要从“零”开始培育的市场,这些都让牛油果在进入中国将近7年之后仍然默默无闻。
  牛油果在国内“蹿红”不过短短数年时间。继墨西哥之后,智利和秘鲁的牛油果也在十年后取得了入华通行证,牛油果的价格逐渐“平易近人”,再加上有国外明星超模们现成的示范,很快被国内消费者所接受,从闻所未闻到进口水果市场中的明星。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牛油果,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2010年,中国牛油果进口量仅1.9吨,到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2.5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墨西哥、智利、秘鲁等。
  (摘自《北京日报》袁京/文2017年11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