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田养鳖,可充分利用茭白田的空余水面,使鳖、茭互生互利,不仅使茭白增产,还能提高鳖的品质,是一项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少施农药、化肥,避免土壤、水体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该模式在德清、嵊州等地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产量效益
茭白田投放幼鳖后,一般单季茭白田,鳖饲养时间为9-12个月,均重可达750克,净利润可超1万元;双季茭白田,鳖经12-18个月生长,均重可达850克,净利润可达1.4万余元。该模式中茭白的产量比常规栽培减产约15%-20%,茭白的品质有所提升。
茬口安排
茭白按常规栽培时间定植,茭白定植后7-10天投放幼鳖。根据生长情况分批捕捞上市,具体茬口安排如下。
种养
单季茭白鳖双季茭白鳖
定植和投放期
4月中旬定植5月初投放6月下旬定植7月上旬投放
采收和捕捞期
10月初至10月中旬12月至翌年3月10月底至12月初翌年8-12月
关键技术
1.田块选择。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田块。
2.茭田改造。由于鳖有掘穴和攀爬的特性,茭白田四周按养鳖要求,设置防盗防逃设施,在田边四角各筑1个投放饲料台,田中央筑一平台,供鳖晒背用;茭白定植前,用石灰粉消毒田块。
3.茭白种植。种植前一般施腐熟有机肥1500千克/亩(鸡粪),如前作是水稻,要适当增加有机肥用量。选择适宜水田种植的茭白良种,单季茭可选“金茭2号”,双季茭可选“浙茭2号”等。定植密度均为每亩750-800株,比常规种植数量减少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4.鳖的投放。选择生命力、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可选择“日本鳖”。该品种具有养成阶段生长速度快、耐储运等特性。单季茭白田投放幼鳖规格约350克/只,双季茭田投放幼鳖规格约250克/只,投放密度均为 150只/亩。因幼鳖在温室培育,下田后应有一个适应期,故刚投放的鳖不能马上喂食,应相隔一周左右。
5.田间管理
(1)茭白生产管理。茭白种植管理与常规生产类同,但在生产过程中不需施任何化肥,茭白以吸收鳖的排泄物来满足自身所需肥料。因鳖活动频繁,茭白田几乎没有杂草生长,在生产过程中只需及时去除茭白的黄叶、老叶、病叶,拔除雄茭、灰茭即可。
(2)鳖日常管理。每天定时定点科学投料,饲料以螺蛳和小杂鱼为主,日投放量约占鳖重量的5%,夏季投食量适当增加。冬季,鳖进入冬眠期后,不需投放食料。水质、水温对鳖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注意观察水质变化,并及时换水,控制水位。坚持每天巡田,加强守卫,检查防逃网是否有漏洞、水质是否正常等。
6.茭白采收
单季茭白:8月底梳理茭白黄叶,10初茭白采收,10月中旬采收结束。茭白采收时间短而集中,此后用工量也减少。双季茭白:10月中旬梳理茭白黄叶,10月底秋茭开始采收,12月初采收结束,采收时间较长。茭白采收完毕后,在清理茭墩时,应让鳖进入鳖沟,此后放水,鳖进入茭田继续放养。
7.鳖捕捞。单季茭田里的鳖,在12月至翌年3月,分批捕捞上市;双季茭田里的鳖,一般于翌年8-12月,分批捕捞上市。
8.病虫防治。茭鳖共生模式中,由于鳖的活动增加了茭白植株的抗性,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对于发生较多的二化螟、长绿飞虱等虫害,建议安装光气一体化飞虫诱捕机,能有效将田间虫量控制在化学防治范围以内,基本不用杀虫剂专门防治。若局部有病害发生,应对症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水产养殖没有影响的农药,施药后及时换注新水。茭白田养鳖,鳖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善,活动范围广,一般不会发病,不用对鳖特别用药。
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杨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