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论坛

关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亨利
什么是田园综合体?为什么要建设田园综合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其中提到,要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毫无疑问,田园综合体属于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类,是拉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新业态。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综合体,如商业综合体。服装百货是商业综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集聚人气,商家会引进餐饮、超市、影视、娱乐等功能,甚至有时候这些功能区域的人气和赢利会超过服装百货。许多市民去商业综合体,就是去吃饭、去游玩、去体验,顺便看看有没有新款服装。这里的服装百货、餐饮娱乐、地下车库等构成了一种消费的氛围和环境,却不一定是直接的消费点。
  同样,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无疑应该是田园综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美丽风光和农事活动也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别样的消费氛围和环境。至于市民在这样的环境里,是选择钓鱼、吃饭,还是拍照上传朋友圈,甚至呆坐,只要形成消费,其他都无关紧要。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温州人的经营理念也以“脑子活”著称,所以在田园综合体营销模式的选择上,尽可放手给市场,政府不必太过操心。
  有专家认为,田园综合体是传统乡村面向未来乡村发展的时代化的创新。中国的乡村现代化,在现在的物质、文化条件下,由乡村自行发展,要想呈现好的发展局面,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它不能自动具备人才、资金、组织模式等良好的发展因子。从目前的环境来看,我们主张尝试用一种恰当的方法经历这个过程,探讨在当前环境下,用8年、10年或更长时间,让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机会参与,联合政府和村民组织,以整体规划、开发、运营的方式参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思考原点。因此,建设田园综合体有两个目的,一是提供一种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提供一种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这两个目的并不矛盾,应是相辅相成的。
与田园综合体相关的几个问题
  在温州城区和所辖各县(市、区),都建有若干个商业综合体。市民或多或少都有在此购物消费的体验。同样的道理,在各县(市、区)建若干个田园综合体,供市民休闲、购物、消费,是政府和市民乐意看到的。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方向绝对没有问题。问题是,项目如何落地。这里先厘清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谁是田园综合体的业主?
  浙江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从原来的农业“两区”到“一区一镇”,已初具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端倪。但这一阶段,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业主单位是政府。目前,各种综合体的建设主体都是企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主体也没有理由仍由政府来担当。谁投资建设,谁就是业主。或者做BOT项目(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业主是政府,投资商负责运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财政部要求每个试点项目面积在1万亩以上。相应地,只有通过农民合作社,采用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办法,才能有效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二个问题,农民如何从田园综合体中受益?
  从已有的实践看,农民从田园综合体中受益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收入;二是入股合作社的分红;三是被合作社返聘所得的工资性收入;四是旅游带动的其他收入。
  第三个问题,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基础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文章开头已说得很清楚了。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所以其核心产业当然是农业。过去因为农业经营较为粗放,只考虑生产过程,不注重产业链的延伸。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既注重农业产业自身的发展,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把相关产业连接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起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第四个问题,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好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这个问题很重要,关系到政府的目标和导向。
  这还得从中央一号文件中去找答案。田园综合体是什么?是乡村的一种新业态、新模式。为什么要推进它?因为它带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所以,评价一个田园综合体建得好不好,就要看它带来的新动能到底大不大。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这个项目能不能集聚人气?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只要有人气,就能活下去。同样道理,一个田园综合体,不管市民是来采摘的,还是来吃饭的,只要有人愿意来,能集聚人气,那多半就是成功的。
  第二,这个项目能不能兼顾周边的利益?田园综合体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乡村的环境、文化、人文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农民直接参与并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成果,他们才会更加自觉自愿地去保护环境,注重自身形象,提升乡风文明,从而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第三,乡村治理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有没有好的基础?乡村治理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涉及到两个关键因素——环境和项目可行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治安环境、人文环境等。有产业基础的地方,比较容易做田园综合体。这样的地方,既有经济基础,有一定名气,也有组织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合作社能从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农民的经济头脑和契约意识都很强,事情就比较好办。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乡村组织来推动,即当地乡镇干部的能力要强,村支书、村主任的威望要高,村民的声音能统一起来。这样,土地才有可能集中起来,否则项目就是空的。
  作者系温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