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国家级生态县,境内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早在宋朝开宝年间,就有仙居杨梅的记载,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仙居福应街道桐桥村,还保留一株明朝时期的古杨梅树,每年都果实累累。
今年4月,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在我省启动,作为全省19个系统调查县之一,仙居县农业局十分重视,成立了以种子站、粮油站、蔬菜办、特产站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普查小组,制定普查方案,全面推进该项工作。
措施有力保普查
根据普查方案,普查人员确定了五类征集对像:一是未入国家(省)级种质资源库(圃)的;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是有悠久历史和农耕文化的;四是具有推广、开发利用前景的;五是稀有、濒危的种质资源。
征集对象确定后,普查人员随即投入工作,先对全县各乡镇的地方老品种和野生近缘种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全方位的普查工作打好基础;其次,根据调查情况,在全县范围内确定朱溪镇、官路镇、上张乡、淡竹乡和安岭乡为重点普查乡镇。这几个乡镇均地处山区,物种资源丰富。
为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更加全面地普查种质资源,仙居县农业局还出台政策:新发现一个未备案的种质资源,给予发现户200元奖励;能留种的,马上委托农户小面积自繁,并根据留种面积和留种难度,给予500-800元补助。同时在朱溪镇朱家岸、埠头镇小屋基等村建立了种质资源留繁种基地,选择有一定种植经验并熟悉田间记载工作的农民技术员担任种植,把收集到的部分种质资源通过自繁方式及时保存下来,做好留种工作,确保普查任务顺利完成。
爬山涉水找物种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种质资源,寻找不易,需要多看、多跑、多打听。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仙居县的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有序开展,普查人员上山下乡找物种。
5月16日,在查阅档案、走访老农、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普查小组即奔赴重点乡镇开展野外调查。首个调查点是位于海拔520米、由9个自然村组成的朱溪镇丰田村。该村距县城有50多公里,属典型的山区村,交通十分不便。然而越是僻远的山区村,老品种资源越丰富。果然不出大家所料,当日共采集到种质资源样本13份,都是仙居传统的地方品种,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其中马铃薯3份(小黄皮、猪腰洋芋、红皮洋芋),甘薯1份(红皮白心)、杨梅3份(水梅、白杨梅、野生杨梅),其他果树5份(本地小柿、八月桃、胡颓子、本地小圆枣、青梅),野生食材1份(腐婢),收获颇丰。
6月6日,普查小组登上了海拔700多米的仙居萍溪林场开展调查,重点是扛轿田、石头坦两个自然村。由于山高路远,村里年轻人大都下山迁走,只有几个年长者还在坚守、耕耘着。普查员上山下田,仔细调晒,结果发现了野生山药、生姜芋、本地丝瓜、本地蒲瓜、红小葱、西瓜番薯、3粒寸糯稻等14个种质资源。据村里老人介绍,这些品种都是老一辈人一直在种的仙居地方老品种,年代久远。老人们种植经验丰富,还为普查人员介绍了当地的许多名贵中药材资源,如“金钟细辛”“肺形草”“鹿含草”“七叶一枝花”“鸟不骑”“八角莲”等,并教给大家辨认方法。
7-10月,普查人员重点走访了埠头镇小屋基村,上张乡苗辽村、奶吾坑村,朱溪镇朱家岸村等偏远山村,先后征集了12个老品种,分别是“百廿日玉米”“高粱”“矮脚金豆”“独自人芋”“八角天罗”“红筋圆角金豆”“乌秆早芋”“红萝卜”“粟米”“野生小葡萄”“野生藤梨”“野生魔芋”(仙居俗称“西乌”)等。
考虑到仙居萍溪林场山高林密,地形多样,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11月6日,普查小组再次来到扛轿田和石坦头自然村,重新进行普查,并扩大普查区域,又发现了“本地蕌头”“生姜芋”“黄花菜”“野生柿”“南五味子”“山糖梨”等种质资源20个,加上先前普查到的14个种质资源,在该区域共发现了34个种质资源。
众志成城见成效
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量大,任务重,为了顺利完成普查任务,大家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军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众志成城,至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县共发现和确认了59个具本地特色的种质资源,共有70个种质资源入选国家种质库,另有2个入选省种质库;有20多个种质资源入选《台州市蔬菜种质资源普查与应用》一书,包括了根菜类、叶菜类、豆类、葱蒜类、瓜类、薯芋类、多年生蔬菜类等作物品种。
越是交通不便、山高路远的偏僻村,越是普查的重点。安岭乡麻山村是仙居县最远的村,海拔750多米,开车走一趟需2.5小时;海拔最高的村是埠头镇牛郎村,有900米。普查小组不辞辛苦,多次前往,并发现许多老品种。
11月1-2日,在台州市种子管理部门举办的全市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推进暨培训会上,省种子管理部门的专家对仙居的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下阶段,仙居县将全面普查本县的粮油、蔬菜、经济、果树、牧草等作物的珍稀、名优、特异种质资源,力争提前完成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县的普查任务,并征集到30份以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仙居县种子管理站朱贵平 朱再荣 张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