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改变了我的创业观”“今年7月去以色列参加杭州市农业局组织的设施农业培训班收获颇丰”……12月12日上午,在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杭州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来自杭州的丁云飞、葛雯、许建茹、郑洪广、徐泽等5名新型职业农民现场对话,介绍培训给他们成长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杭州市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探索出有本地特色的“杭州模式”,形成了顶层设计合理、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纷呈、信息化程度高的特色。
目前,该市已建成“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这一体系以农广校、农民学院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满足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实训基地达36个,遍布各县(市、区)。此外,该市还通过“一网两库”(杭州市农村人力资源网、实用人才库、农民素质培训库),实现了培训管理、人才管理等数字化,市、县、乡三级信息联动,数据共享。
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新认识、新要求,要有新思路、新作为。就我省来说,要做到“三个发力”:一是在坚持均衡发展上发力,做到产业之间均衡发展,争取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培训政策;二是在强化实质培育上发力,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切合农民的特点和规律;三是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上发力,根据实际,出台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农民进行分类管理,开展精细化培训。
本次论坛由省农业厅主办,省农广校和杭州市农业局承办。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农广校负责人等150人参加。
杭州市富阳区、萧山区和余杭区农业部门在论坛上介绍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