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省栽培面积约15万亩,总产量36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主产区在嘉兴、绍兴、台州、温州、金华等地。近年来,随着耐低温、商品性好的中棒型瓠瓜品种的推广,各地菜农采用大棚越冬长季节栽培和山地越夏栽培的模式越来越多,涌现出一批亩产量超过5000公斤、亩产值超过2万元的高产高效生产典型。
当前正值越冬瓠瓜定植管理,春提早栽培瓠瓜播种、育苗的关键期,做好播前准备,抓好田间生产管理,对增加瓠瓜产量、提高种植效益十分重要。现将当前瓠瓜播种育苗与定植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
因时因需,选择良种。种植季节不同,要选用不同特性的品种。越冬栽培须选用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好、抗病性强的品种。这些品种在低温条件下不易形成畸形果,生长后期不易早衰,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实商品性好。具体来说,越冬栽培可选择“浙蒲6号”“浙蒲8号”等品种;春季和山地栽培可选用“浙蒲8号”“浙蒲6号”“浙蒲9号”“越蒲1号”等品种。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越冬栽培一般于10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春提早栽培于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播种。苗床应选择地势高、平坦,排灌方便、不易受淹地块,配有防虫网、遮阳网、大棚等设施。育苗基质或营养土要求含水量50%-60%,pH值6.5-7.0,疏松、保肥、保水、营养全面,无病菌、虫卵、杂草种子等。播种前,需晒种1-2天,浸种消毒后再播种;条件允许时,将浸种后的种子用干净湿纱布或棉质毛巾包好,置于28℃的恒温箱中催芽,至50%种子露白时播种。建议采用集约化育苗技术,将配置好的基质装入育苗盘并浇透水,每穴播1粒种子,用基质+蛭石(1:1)覆盖;也可采用二段育苗,即先在育苗盘或苗床播种,出苗后及时移栽。温度管理应掌握“高→低→高→低”原则,即出苗前温度高些,出苗后适当降低,以防徒长,真叶长出后适当提高温度促生长,一般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晚上温度保持15-17℃,移栽前适当控温、控水、炼苗。苗期适当控制浇水,见干见湿。根据秧苗长势,后期浇水可结合追肥,每50公斤水加尿素80克、复合肥80克。温度高时注意防治蚜虫和烟粉虱,低温时需防治猝倒病。为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推荐使用嫁接育苗,可选用“全能铁甲”“甬砧10号”等砧木品种,在1叶1心期,采用顶插法嫁接。嫁接苗龄控制在35天左右,共生苗龄宜在25天以内。
整地施肥,适期定植。选择近2-3年未种过葫芦科作物,或经水旱轮作、短期休耕的地块,定植前15-20天翻耕土壤,冬春季栽培,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 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0-800公斤、三元复合肥30-50公斤和钙镁磷肥50公斤,撒施和沟施;定植穴附近铺设滴管带,畦面铺地膜。冬春季栽培时,应提前闭棚增温保湿。选择温度高的晴天定植;越冬栽培,一般11月上中旬至12月中旬定植;春提早栽培的,1月中至3月中下旬定植,种植密度依据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和季节而定,叶型较大的品种、嫁接苗及冬春季栽培的,株距适当放宽;反之,株距宜紧一些。立架栽培的,畦宽1.4米种2行,株距40-60厘米,亩栽1100-1600株;爬地栽培的,畦宽2.5-2.8米种1行,株距35-45厘米,亩栽600-800株。定植后浇适量定根水,有利于缓苗。
整枝摘叶,疏花疏果。生长前期,原则上摘心不摘叶;中期摘病叶,不摘功能叶;后期重点摘老叶、黄叶、病叶,去除弱小枝蔓。整枝摘叶宜选择晴天进行。打顶、整枝摘叶后,用80%代森锰锌600倍等农药喷施,预防病害发生。爬地栽培:主蔓5-6叶时摘心;单株留2-3条侧蔓,待一级侧蔓6-7叶时及时摘心。立架栽培:采用单蔓整枝的植株应及时去除基部侧枝,7-8节以上侧蔓,留1-2叶打顶,主蔓长至1.8-2.2米时打顶,同时分层绑蔓。瓠瓜单株同时结果以2-4个为宜,多余的幼果要及时疏除,防止养分流失,降低畸形果发生率。
控温降湿,管好肥水。温度管理上,要掌握“前期保温、中期促温、后期控温”的原则,大棚内最高温度应控制在28℃左右,晚上保持15℃以上。定植后,搭小拱棚,缓苗前,白天适温为28-30℃,夜间保持18-25℃;缓苗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温度不低于15℃。前期气温较高,可适当通风降温,增加光照,控温降湿,防徒长;从11月中旬起,当气温下降时,要及时盖小拱棚膜;当夜间气温降至3-5℃时,需加盖中棚膜保温;12月下旬起,要预防低温冰冻天气,实行多层覆盖保温,必要时在大棚四周遮盖草帘,或采用电加热等应急加温措施,以防受冻;大棚中间用立柱支撑,预防雪灾。若遇持续阴雨天气,应在中午前后进行通风降湿。生长前期,要适时补水,开花坐果后15-20天,适当增加灌水量,做到薄水勤灌,保持土壤湿润;高温少雨季节,应注意灌水以避免土壤干燥;多雨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施肥时,应掌握“重前期、促中期、保后期”的原则,具体视植株生长情况追肥。
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 吴晓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