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新庙里村的盛江家庭农场,只见26亩外塘波光粼粼,鱼塘中间已建起4条养鱼“跑道”,“跑道”一侧是“推水增氧”装置,推动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让鱼苗能在水流推力下摆尾,像是在“跑步健身”;另一侧是3台吸污器,左右移动吸取鱼类的排泄物和池底的残存饲料,让水体保持清洁。
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新颖的“跑道”养鱼模式已经在盛江家庭农场正式运行,这也是湖州市首个使用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盛素红说,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由美国大豆协会开发,该技术将传统池塘养殖与工厂化养殖相结合,将鱼类高密度养殖在养殖槽(跑道)中,以小池养鱼、大塘养水的模式,有效改良水质,达到养殖尾水零排放,养殖产量翻一番。
提起盛素红,菱湖人都不陌生。她养殖的加州鲈鱼销量一直很好,当地人爱吃,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盛素红养鱼20多年,生态养殖不给环境添负担,一直是她追求的目标。“我对加州鲈鱼的养殖前景颇为看好,但除了经济利益,生态保护也必须重视。如果不能解决养殖尾水排放问题,传统的养殖模式走不了多远。”
2015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池塘內循环养鱼的新闻报道,马上来了兴趣。去年初,她主动和南浔区农林局水产站联系,一起前往考察。通过实地走访,她发现这类养殖模式相比传统养殖方式,鱼长得快,产量也高。“推水系统不仅具备推水的作用,还能输送鱼儿养分,这样无论天气好坏,都能保持水槽里的鱼苗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生长速度比一般池塘要快。”内行看门道,盛素红很快摸清了这套系统的道道。
去年5月中旬,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盛江家庭农场“安家落户”。她选取了26亩鱼塘作试验,建了4条养鱼槽。其中,1至3号槽,她放了6万尾加州鲈鱼,剩下的1个槽则试养黄颡鱼。另外,养水的外塘,则放入白鲢、花鲢等专吃浮游动植物的滤食性鱼类,还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
她告诉笔者:“两个鱼塘相连,水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塘里的鱼就好像在跑步机上一样一直在运动,这样养出来的鱼肉质更好,质量安全可靠,也更耐运输。”对于“跑道”养鱼今后的发展前景,盛素红信心满满。在她看来,鱼的质量好了,价格自然卖得上去,加上产量增加,收益可达传统鱼塘养鱼的3~4倍。她计划到今年底,进一步扩大系统使用范围,把全部100多亩鱼塘都用上这个循环系统。 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