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农博会昨圆满闭幕,吸引市民68.9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达3.19亿元,同比增加5.6%,达成合同意向70.5亿元
□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11月28日,为期5天的2017浙江农业博览会圆满闭幕。据展会主办方介绍,展会期间,上万种优质农产品引来市民68.9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达3.19亿元,同比增加5.6%,达成合同意向70.5亿元。
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袁家军、任振鹤、袁荣祥、孙景淼、黄旭明、陈小平等省领导,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周国富等先后到现场参观指导,并对本届农博会给予高度评价。
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11月26日在参观省农博会时说,浙江省农博会至今举办了15年,现已成为我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示农业现代化成就、紧密联系各地名特优新农产品与广阔市场的桥梁纽带和重要窗口。他要求精心办好每一届农博会,突出特色,做优做强,打响品牌,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农博会为有效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人才集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前常向别人打听哪里的东西好,哪里的土特产特别好吃,来了农博会,才知道我们浙江还有这么多优质的农产品。”和丈夫一起逛农博会的杭州居民周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她想买的省内其他地方的农产品都在农博会上买到了。
本省农产品深受欢迎,外省(区)的产品同样受到市民的热捧。展会期间,新疆的灰枣、青海的枸杞、吉林的大米、四川的榨菜等优质农产品的展台前总是围满了市民。记者在新疆阿拉尔市的展区看到,一位中年人手拎着一大箱新疆灰枣。“要是我能提得动,还会再多买点,今天大概买了快2000元的东西,汽车后备箱都塞满了。”他告诉记者,“买了本省的土特产,还买了青海牦牛肉和新疆香梨、灰枣这些外地的土特产尝鲜。”
农博会上的“爆买”一族不仅有大爷、大妈,还有很多年轻人,有的三五成群结伴而来,有的夫妻双双带着孩子既观展又采购。农博会让市民享受了购物盛宴,让参展商既赚了钱又赚到人气,还了解了消费需求、市场动向。
玉环市樟农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农博会的老朋友了,多年参加农博会的经验让他们早早就备好了货。合作社负责人褚利明告诉记者,为参加本届农博会,他们准备了6000多公斤文旦,到28日上午,销售额已达到5万多元。除了卖出的现货,他们还在农博会上招到了5个代理商,与批发商签订了5000多公斤文旦的订单。“每年参加农博会收获都非常大,有些老客户每年都会来买文旦,每次听到他们说年年等着我们的文旦,我心里就很开心。”褚利明笑着说。
有人卖产品,有人则在攒人气。记者在遂昌龙珠岗蜜橘展台前发现,展台的橘子已所剩无几。“剩下的都是准备送给朋友的,不卖了。”该展台负责人罗潭蛟告诉记者,带来的400公斤橘子前两天就销售一空。小罗说,参加农博会主要是为了打名气,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品牌。“我们现在以采摘游为主,每次有人来品尝橘子,我都会推荐他们去遂昌旅游,我们那里不仅好玩,还能吃到现摘的橘子。”小罗告诉记者,很多市民对他的介绍很感兴趣,还向他要了地址和联系方式,表示有空一定要去走走看看。
伴随着农博会的圆满落幕,参展商打响了品牌,市民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农产品。农业盛会,各方共赢,争相点赞。
市民正在宁波馆品尝象山“红美人”柑橘。 本报记者 叶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