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本报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明确,要坚持农村林地集体所有制,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到2020年,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产权保护更加有力,承包权更加稳定,经营权更加灵活,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集体林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农民林业收入显著增加、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的目标。进入新时代,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迈入了新的阶段。
记者从省林业厅获悉,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全力打造“全国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并以林业改革为驱动,创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让巍巍青山变成“绿色银行”,盘活大量沉睡资产,在精准帮扶山区林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30亿元,贷款余额86亿元,借款农户(含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林业经营主体)31万户,为山区林农增收致富、经济薄弱村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激发生产潜能
11月17日,武义县白洋街道双溪村村民程增扬用自家的191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作质押,向武义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用于发展林特产。这是武义县发放的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
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宽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融资渠道,今年3月,省林业厅会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专门印发了《浙江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所谓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合法、可持续的公益林补偿收益权作为质押担保,向农信机构申请的一种新型贷款。其贷款额度根据申请人生产经营加工及产业发展等所需资金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持续年限及金额确定,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公益林补偿收入的15倍。还款可采用按月(季)付息、到期还本,利随本清或分期还款等多种方式。期限较长的,一般采用等额本息或等额本金等分期还款方式。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手续简单,对于林农来说极为方便。”程增扬说,以往,公益林经营权人除每年拿到一定数额的补偿金外,既不能流转,也不能抵押融资。如今,通过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公益林这一“沉睡资产”被盘活了。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款项主要用于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林业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与加工、森林生态休闲产业发展等,将对武义县的生态林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武义县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据悉,我省有森林面积9078万亩,其中省级以上公益林4500余万亩,涉及1.5万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近120万户农户以及广大国有管护单位,部分生态功能区县(市)公益林比重达到六成以上。公益林属性特殊、抵押流转受到严格限制、资产变现和融资困难,虽然自2004年以来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但长期以来,补偿标准与林农期望值存在差距。如何盘活规模庞大的公益林资源性资产,推进公益林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切实增加林农收益,让广大林农满意,是林权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推行,赋予公益林预期补偿收益权的质押担保权能,可有效破解部分林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让公益林权益人提前实现收益并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同时,还可以激发林农对公益林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诚信意识,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改善村风村貌。
除了武义,我省其他地方也相继推出了这种新型贷款方式。其中,云和县农信社已发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69笔,共计879万元;云和县紧水滩镇田垟村还将491亩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成功流转,筹得资金15万元。
建立村级担保合作社增强发展活力
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村民马上德通过村里的惠农担保合作社,用自己的林地承包权在上垟信用社抵押贷款10万元,创办了木材加工厂,3年不到共赚了50万元。
成立于2014年的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惠农担保合作社,是我省首个村级担保合作社,由当地村民共同出资60万元组建。像马上德这样的农户,可以用自己拥有的山林、农房等资产,经过惠农合作社价值评估,直接到农信社申请贷款,不需要再提供担保。“利息也很划算。”马上德算了笔账,贷10万元,以前一年利息要11280元,现在只要7200元,足足少了4080元。一年省下的利息,可多种2000多袋香菇,算起来能增收万把块钱。
上垟镇花桥村地处浙闽两省交界处,是龙泉的西大门,森林、毛竹资源丰富,有22627亩林地,人均林地面积有19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主要从事笋竹抚育、竹木加工、食用菌种植等。过去,村民进行林权抵押贷款时,要有保证人担保才能贷到款,手续繁多,林农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花桥村惠农担保合作社成立后,有效确解了这个难题。截至目前,该社已为184户农户解决生产经营资金1642万元。
该村村民郑承喜原来以务农和打零工为生,一直想发展林下养殖,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担保合作社成立后,他以自家林权作抵押,通过合作社担保,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由于贷款及时,他买到了40头低价种羊,获利4000元。半年后又发展了80多头,按每头均价2000元计算,市场价值达到16万元。
至今,龙泉市已建成14个村级林权贷款担保合作社,林权反担保贷款金额累计达到1.03亿元,为直接参与的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
近几年,我省充分发挥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构建银行-合作社-农户信息链条,通过成立农村惠农担保合作社,为林农生产经营提供融资服务,有效降低农户融资成本,简化信贷手续,破解了林农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林权抵押贷款处置变现难等瓶颈,让银行贷得省心、农户借得舒心、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管得放心。
提供优质贷款产品实现多方共赢
近日,诸暨市出台林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同山镇、东白湖镇、东和乡分别确定1-2个村试点。根据方案,该市将加大对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在香榧主产区,对承包香榧古树(承包期一般在5年以上)的农户,核发《林木使用权证》,探索香榧预期收益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可以对农户在承包期内的预期收益进行评估,以《林木使用权证》为抵押,发放抵押贷款。
这些年,我省不断健全林权抵押流转平台以及信用体系建设,落实政策性林木保险和贷款风险补偿等风险防控措施,构筑起了林权抵押贷款优质品牌。从农信联社、邮储银行两大主要贷款机构提供的资料看,林权抵押贷款不良率长期稳定在1%以下,广受欢迎。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惠农贷款,形成了农户、合作社、银行“三赢”的局面。
开展林权融资,建立服务平台是关键。早在2009年,杭州市富阳区就挂牌成立了林权服务中心;2011年12月,华东林权交易所富阳分中心在义乌森博会上授牌,并作为全省13个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之一正式运行。紧接着,富阳将这项工作向乡镇(街道)延伸,各地在服务中心设立了林地流转交易服务窗口,形成了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富阳农业资产经营公司所属大源农牧场大盘山林区有林地面积2355亩,2011年3月这个林区的林权在杭州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成功拍卖,拍出了76.68万元的高价,极大地提升了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大源农牧场成为我省国有林业资产实行网上竞拍的首家单位,在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
无独有偶。富阳胥口下练村近3000亩林地在做好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10月在华东林权交易所公开拍卖,以总价450万元的拍卖价成功拍卖,让村集体林地的资产价值得到很大提升。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指出,2008年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集体林业焕发出新的生机,1亿多农户直接受益,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但还存在产权保护不严格、生产经营自主权落实不到位、规模经营支持政策不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实现预期目标,要建立健全林权抵质押贷款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随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沉睡资产将不断被“唤醒”,更多巍巍青山有望成为“金山银山”。
遂昌通过林权抵押贷款促进了农家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