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农博·产地

拓宽视野 齐头并进

台州农业创新发展显

活力

  •   台州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西北山脉连绵,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形成了“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农业发展条件。台州兼得山海之利,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水果之乡”的美誉,是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著名的果品基地、主要渔区。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品牌建设成效突出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台州市早稻种植面积连续6年保持增长,高产创建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列。蔬菜种植优势突出。全市花椰菜面积18万亩,面积、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其中台州沿海西兰花产业带是全国最大的秋冬西兰花生产基地;全市茭白面积6.5万亩,总产量15.6万吨。其中黄岩区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市内外)西瓜种植面积65万亩、产量208万吨,均居全省前列。特产生产保持领先。全市水果总面积120万亩、产量91.4万吨、产值45.5亿元,居全省前列,其中柑橘、杨梅、大棚葡萄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黄岩蜜橘、临海蜜橘、温岭西瓜、玉环文旦、天台云雾茶、仙居杨梅、三门青蟹、上盘西兰花等特色鲜活农产品成为台州现代农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特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台州市基本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如临海市的蜜橘产业、仙居县的杨梅产业、玉环市的文旦产业、三门县的青蟹产业等,全市18个农产品规模产地获“中国特产之乡”称号,有11个专业村(镇)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绿色认证走在前列。该市积极引导有特色、有优势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造条件申报“三品”认证,开展农业“两区”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台州市累计认证有机食品42个、绿色食品193个、无公害农产品255个,居全省第一。品牌培育硕果累累。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总数达到8200件(其中省市著名商标102件),有“临海西兰花”“温岭高橙”等2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农业有79个特色农产品获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羊岩山、定海针等5个品牌被评为浙江知名企业品牌,三门青蟹、仙居杨梅等7个品牌被评为浙江知名区域品牌。
    农产品市场不断拓展 质量安全保障有力
      积极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地连续三年举办台州专场农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打开了长三角市场。在省农博会上,台州市农产品获金奖数连续14年保持全省第一。在第23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优质鲜食葡萄评比中,九穗儿葡萄获金奖(浙江仅2个),创造了连续9年夺魁的记录;在2017省精品果蔬展销会上,台州市7个产品获金奖;省十佳葡萄台州占2席,省十佳杨梅占3席,均居全省第一。
      不断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93家,年成交额120多亿元,台州水产品交易中心、黄岩柑橘果品市场、路桥蔬菜批发市场、温岭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列为农产品批发定点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与百度、淘宝等各大网络平台合作,开设了台州农产品网,搭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全市各地还打造了9个区域性农产品平台,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开设网店,发展农产品电商,推动线上线下营销。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屏障。探索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保险理赔、基地承诺”四级联动的监管体系:政府着重“抓好两头、加强中间”,做好源头管控、安全检测和肥药双控等工作;行业加强自律制度建设;保险提高参保率和理赔能力;生产基地着重做好承诺,不断提升台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黄岩、仙居、天台、椒江、温岭、玉环六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黄岩被列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积极开展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全市实施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的规模主体达7387家,居全省前列,玉环市推进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得到省农业厅领导的批示肯定。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稳步推进 推出“1+X”培育模式
      台州市紧紧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针对茶叶、杨梅、柑橘、瓜果蔬菜、水产、花卉等主导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培育工作。该市对重点产业开展调研,从选种、育种、种植、农机农艺结合到加工、销售、品牌建设、农旅融合等开展全方位培训。台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农广校为主体,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为主阵地,积极推进台州农业主导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层次人才孵化基地建设,探索“1+X”的培育模式(即台州市农广校是培育的主体,推动X个产业同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4-2016年年均培训农民6800人次,去年开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410人。三年已培养农广校中专生3000人。重点推进农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年内提出用三年时间开展“个十百千万”行动,即建设1个台州农业主导产业供给侧改革高层次人才孵化基地建设;提振10大主导产业效益裂变;培养100个产业带头领军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吸引1000个有文化、爱农业的年轻农民进入产业队伍,促进农业长期健康发展;提升10000名现有农民“工匠”业务素质。借助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基地建设和全域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的东风,全面推动培育工作有效实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