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宁波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优势和路径

  □李强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总体要求的重要行动,是落实国务院食安委“双安双创”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是宁波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出发交给农业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宁波应该如何发挥创建优势,围绕创建目标,完成创建任务,我们就此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思考和分析。
发挥创建优势
  首先,从农业农村整体工作看,近年来,宁波坚持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6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宁波位列全省第二,率先提前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二,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看,宁波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努力推进监管体制与协作机制统筹建设、风险防控与专项整治双向突破、政府监管和社会共治有机结合,逐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这些年来,全市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大宗农产品总体合格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看,宁波围绕建设名城名都,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农业部门在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宁波已成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最多的设区市。这些都为宁波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瞄准创建目标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即:全面建设绿色生态都市农业,打造“美丽田园”,基本建成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机制;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制度和机制都建立健全。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实现“政府负总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组、主体全覆盖”。建设宁波智慧农业云平台,监管能力、执法能力、监测能力、装备和经费保障能力能满足工作需要。
  四是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生产记录、索证索票等制度,规模生产主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管理和可追溯管理。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达到70%以上。
五个“着力”完成创建任务
(一)着力健全监管体系,织密监管网格。重点是要织密织细基层网格,解决好县乡两级监管机构的人员、能力、装备、经费四大问题。一是在人员配备方面,各乡镇(街道)要像重视食品安全一样重视农产品安全,拿出切实措施落实到位,既可以用编进人,也可以购买服务,还可以增聘协管员,确保有人干事。结合当前的“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要配备农产品专职监管员和检测员各一名,兼职人员若干名。二是在能力建设方面,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监管人员工作本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在装备配备方面,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执法监管车辆、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记录仪、移动执法终端、基本防护设施等,确保有条件干事。四是在经费保障方面,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执法和村级协管员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五是在绩效考核方面,落实上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明确要求,将其纳入对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致使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影响全市整建制创建工作的相关责任人要依法问责。
  (二)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筑实品牌之基。目前,宁波的农业标准化比例已达63%以上,但县(市、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无标可依”和“有标不依”问题仍然存在。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强化标准修订和宣传培训。进一步完善农业地方标准,加快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将标准集成转化为简明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和明白纸,让农民一看就懂、一用就会。二要扎实做好控药控肥工作。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继续深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确保农业水环境治理取得实效。三要点面结合以标准促品牌发展。“面”上要抓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点”上要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业部标准园建设,扩大创建规模,带动广大农户按标准生产。其中,最主要的抓手是“三品一标”认证和名牌农产品评定,既要扩大“三品一标”产地和品牌产品的总量,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和生产基地;又要严格把关,“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单位提出认证申请前,必须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更要依法实施证后监管,对在各级各次监测中发现违规违法情况的生产主体,一律依法撤销相关证书。
  (三)着力抓好检验监测,炼就火眼金睛。检测是监管执法的“眼睛”,检测不主动,监管就被动。经过几年努力,宁波已初步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合作社)四级农产品检测体系,但作用发挥仍不平衡。今年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扩面”。100家城区农贸市场和118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农产品快检室要全面承担起区域性、公益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任务,继续免费对公众开放,确保宁波所有产地与市场农产品“有处可检”“免费即检”。二是“提质”。进一步扩大风险监测范围,实现产地和市场农产品全覆盖;同时,加大监督抽查比重,市级定量监测全部实施监督抽查。三是“应用”。坚持“凡检必公开”原则,市农安办牵头定期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预警,结合专项整治活动,加大抽检力度,始终保持对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对不合格产品施行“检打联动”,溯源追查,该处罚的要从重处罚,该曝光的要及时曝光。要建立农业行政执法、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与公安刑事侦查“三安联动”机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四)着力完善追溯体系,串联监管链条。根据相关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追溯码为载体,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一是抓好农业投入品追溯管理。深入开展农兽药经营使用者培训,进一步完善智慧农资、智慧畜牧业监管系统,全市1100多家农资经营门店要全部纳入追溯管理。进一步深化“政府引导、协会倡导、经营承诺、执法促进”的禁限用农药市场退出机制,降低高毒农药违规使用风险。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扩大追溯范围,今年将规模以上主体全部纳入追溯系统。要定期通报系统运行情况,督促基层和生产企业落实追溯管理责任。三是抓好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各级农林渔业生产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协力推进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广辟宣传途径,加大对农产品合格证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推动索证索票和扫码辨识成为农产品消费新常态,推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五)着力强化宣传引导,推进社会共治。把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监管工作与宣传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切实讲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宁波故事”。一要坚持正面宣传引领方向。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出宁波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正面声音,弘扬正气,凝心聚力。二要注重以科普宣传打动人心。老百姓急需什么知识,我们就着力输送什么知识;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讲话,真正融入群众,打动人心。三要尝试以互动宣传增强效果。要策划一系列群众参与度广的活动,开办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变灌输式宣传为互动式宣传,让群众乐在其中,产生共鸣。
作者系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