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自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农业“两区”的决策部署以来,浙江农业“两区”建设至今已走过8年田园逐梦的征程,迎来了喜结硕果的历史时刻: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19万亩和现代农业园区818个,提前完成建设目标;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粮食亩均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亩产值超过万元;“两区”内土地流转机制更趋规模灵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趋完善……
8年来,浙江先行先试,真抓实干,把农业“两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主平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在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强谋划、抓落实,持续推动农业“两区”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样板。
绿色发展,铸就生态“两区”
浙江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稻鳖生态种养基地位于德清县湘溪现代农业综合区内。近年来,该公司依托现代农业园,借助“稻鳖共生”这一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取得明显效益。“我们生产的‘清溪香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洒农药,最高可以卖到每公斤36元;‘清溪乌鳖’每公斤卖到200元,仍供不应求。”该公司董事长王根连说,他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推进绿色发展的论述印象深刻,“我们走种养结合的生态发展路子正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
如今,农业“两区”在浙江已成为创新农作制度、农民增收致富的“先行区”,涌现出越来越多怀着种养结合“生态梦”的“王根连”,稻鱼共生、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植等生态种养模式在广袤田野遍地开花。
近年来,站在建设“绿色农业强省”的新起点,浙江依托农业“两区”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着力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体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基本形成。目前,全省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9%,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的提升,使浙江农业有了更足的“底气”和更高的“颜值”。在提升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近年来,浙江紧紧抓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等“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的比重,涌现了龙井茶叶、丽水山耕、金华火腿等一批特色优势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有效带动了产业的提升。
融合发展,打造魅力“两区”
农业“两区”不仅是“粮地”“农地”,也是“湿地”“绿地”。在农旅融合方面,浙江农业“两区”已有快人一步的尝试。
走进龙泉市兰巨现代农业观光园,汽车露营基地、休闲中心、观景平台等设施一应俱全,游客既可以在这里登高饱览山水美景,也可以在这里体验精彩纷呈的农事活动。近年来,该园区依托“基地+景点+产业”的农旅融合模式,带动周边6200多农民增收,人均收入超过其他农户20%以上。
无独有偶。与兰巨现代农业观光园相隔20多公里的龙泉黄南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现代农业+创意稻田”的创意,彩色水稻“绘”出的“帆船”“龙泉”等大型特色图案及字样十分夺目,吸引了一大批游人前来观光、休闲,为当地带来不菲的旅游收益。
近年来,龙泉市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理念,立足当地特色,提升产业基础,依托生态优势叩开了“农旅融合”的新大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龙泉实现农产品旅游地商品销售收入3.1亿元,来自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收入达1.5亿元。
龙泉的实践是浙江农业走融合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浙江各地在发挥好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农业“两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把农业“两区”当作景区来建设,深入挖掘农业休闲、养生、教育等功能,有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去年,全省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21.5万人,总产值达293亿元,同比增长29.5%,农旅融合在带动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显著。同时,浙江还依托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全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农业“两区”内已建成畜牧、水产、竹木等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9条,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有效带动这些产业兴旺腾飞。
创新发展,争创高效“两区”
近日,在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上,台州绿沃川农业有限公司参赛的“自动化蔬菜种植和空中草莓栽培技术项目”斩获成长组优胜奖。因为成绩突出,该公司掌门人朱利宾和其他两位浙江获奖选手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据了解,近年来,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北洋农业综合示范区内的“绿沃川”,集合自动化、智能化、工厂化以及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等技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的佼佼者。
在浙江农业“两区”内,像“绿沃川”一样通过创新和先进科技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事例数不胜数。近年来,位于海盐县华星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华星农场,依托良种、良机、良技和农技专家的指导帮助,种粮效益大大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此,我感到很振奋!”农场负责人许玉君说,农场采用“一季小麦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年产粮食1000多吨,“这都是因为我们赶上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好时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新模式在浙江农业“两区”集聚,极大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主体的培育。多年来,浙江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作为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方式、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培育力度。如今,浙江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架已初步形成,培育成果已然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6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农创客”在农业“两区”创业创新、大显身手。面对信息时代的变革,他们借助“互联网+”,不仅把农产品搬到网上,还用它指导生产、提高产量,甚至尝试发展“共享农业”,有力地推动着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向绿色高效迈进。
8年的征程波澜壮阔,8年的努力硕果累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描绘了壮美蓝图,也为浙江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召开的中共浙江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2020年,浙江将着力建设100个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200个集产业、科技、创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100个特色农业强镇,建设80条示范性全产业链,同时保护好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期待浙江农业“两区”建设厚积薄发,为推动浙江农业绿色发展,“三农”工作继续勇立潮头、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