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给公立学校评级,不区分重点中学和普通学校。公立学校教师没有职称可供评定,也没有教学之外写作论文的压力。教师工作状况由校长负责评估,学生成绩仅是其中一项。美国教育部进行的教师状况调查,也主要按教龄、学历、性别、族裔、全职与否等统计各类教师数据。
公立学校不划重点
公立学校不划重点,不意味着教育差距不存在。根据美国教育部数据,全美有逾9万所公立中小学,它们被划入近1.4万个学区。具体学区好坏,家长心中自有一杆秤。某些非政府机构尤其是房地产商常根据家长和学生投票,评比全州或全美最佳学区或公立学校排行榜。
很多公立学校系统也会根据州统考成绩,对各校教育质量进行评测。特别对高中来说,SAT和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高中毕业率、大学升学率等指标,都是衡量学校的重要因素。
毗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公立学校系统在全美颇有名气,学校多,学生多,进入全美最佳公校排行榜的学校也多。蒙县公校系统的公共信息官员德里克·特纳介绍,他们负责管理多达204所中小学和1所科技高中。因为学校质量好,越来越多家庭搬到这里,今年新增入学儿童多达3000人。
蒙县公校系统的华裔联络专员刘芳则说,如果单纯看外观、看硬件设施,当地公立学校并没有明显差距。只是有些新建学校的校舍和设备较新,而成立较早的学校就显得老旧一些。
“高需求学校”
即便如此,当地公立学校之间,教育差距仍然显著存在。虽然公立学校系统的管理者不一定明说,但实际另有一种不与分数挂钩的划分学校方式,那就是看加入“免费或减价学校午餐计划”学生的比例。这本是美国农业部一个项目,旨在保障贫困学生的营养健康。
在公立学校系统,如果这样的学生达到一定比例,这所学校就会被列为“高需求学校”。此外,学校如果英语非母语学生比例较高、对语言辅导需求大,又或教师岗位空缺较多,也会被列为“高需求学校”。推敲其意,所谓“高需求”,实为对教育资源的高需求。
如何提高这些“高需求学校”的教育质量,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提高师资水平。特纳介绍说,在蒙哥马利县公立学校系统,针对区域内的“高需求学校”,公校系统会在师资、经费、培训项目等多个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比如增派更多教师和教师助理、拨付更多教育经费,以及降低班级规模,让老师有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刘芳说,美国公立学校系统不进行教师轮岗,校际交流是各校自己的事情。但对愿意到“高需求学校”任教的教师,会采取物质激励政策。教龄较长、获得全美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每年至少可以多拿2500美元的额外津贴。普通任课教师可能被提拔为类似教学组长这样的“资源教师”。这类教师除授课,还有组织教学培训的任务,薪资比普通任课教师更高。
从特纳和刘芳的介绍看,蒙哥马利县公立学校系统不仅在师资、经费等方面向“高需求学校”略为倾斜,在所有公立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也有一套机制。
“教师职业成长体系”
在美国,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教师职业成长体系”机制。按照蒙县公校系统规定,所有公立中小学校教师每年都必须接受培训,每学期都设有一到两天的“教师职业发展日”,这几天全体学生放假,专供教师培训。公校系统组织的培训课程一律免费,与高校合作的培训课程虽然可能收费,但往往提供学分,教师可凭所获学分按比例报销其费用。此外,培训课程部分集中在暑假,且以短期培训为主。
不仅如此,美国公立学校还十分鼓励教师到高校在职攻读更高学历或获取更多学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刘芳说,在公立学校系统,刚刚工作的新教师,学士和硕士起薪不一样。本科毕业的老师如果想要加薪和拥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前景,就需要拿到更多学分,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公立学校教师队伍的薪资、福利、医保和退休金待遇乃至工作稳定性,高于大量私立学校教师,聘用“门槛”也更高。许多美国私立学校并不要求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要想到公立学校教书,至少要获得所在州的教师资格证。至于全美教师资格证,含金量就更高。刘芳说,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不仅仅是一纸证书,也远非只有一道考试关。要想得到这张证书,需要修习一系列课程、参加专业考试、接受品德培训,到公立学校实习至少一年,通过教学法考试及多次评估。可以说,美国的教师资格证,旨在保证授课人各方面素质都能达标。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徐剑梅/文 2017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