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培育了10个棉花新品种,发明的育种新技术让外国专家都点赞——

严根土在育种路上勇攀登

  •   他,专注棉花育种20多年,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工,成长为国内大名鼎鼎的棉花抗逆育种专家;
      他,严谨务实、刻苦朴素,为了科研常年驻扎在试验田里,与农民打成一片;
      他,成果卓著,以第一完成人培育的10个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创经济效益150亿元。
      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严根土,一位走在科技创新前列的棉花育种专家。
    坚定信念 投身棉花育种
      严根土,1967年生,浙江衢州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逆育种课题组组长和河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他曾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7年又被授予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状。
      1992年,严根土从原浙江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便来到我国棉花的最高研究机构、地处河南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一个南方人初到安阳,除了人生地不熟外,很多生活习惯也不太适应。那时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他所在的课题组一年的经费只有8000元,各项开支能省就省。刚到所里那几年,他住的是集体宿舍,晚上老鼠在床上乱窜让人彻夜难眠;一个月193元的工资,仅能解决自己的温饱;当年通讯也不发达,想和远在浙江老家的父母联系却没有电话。
      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年轻的严根土有时候在心里问自己:选择科研这条路究竟对不对?要不要坚持下去呢?
      两位老师的行动让他坚定了信念。他们是棉花所老专家黄祯茂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那时候,黄祯茂老师每天戴着草帽,挎着白布包,穿得像个普通农民,早出晚归在试验田忙碌;喻树迅院士已是科研处处长,为了省5块钱,从白壁步行回老所部,而他们培育的棉花品种“中棉所16”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位老师的朴实和勤奋深深感染了严根土。他要把前辈们的精神和意志传承下去,要沿着先辈的足迹研发出更好的棉花品种,让那些憨厚朴实的农民走上富裕路。
      就这样,他用责任、勤奋、激情和智慧奋斗了26年,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选育出既丰产又优质的棉花品种。
    迎接挑战 踏上艰苦科研路
      科研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尤其是育种更是难上加难。深知这一点的严根土在坚定了信念之后,就做好了长期吃苦受累的准备。
      搞棉花抗逆育种需要到偏远的盐碱、干旱地区去做试验。路途遥远还是其次,夏日的棉田像个大蒸笼,他一个人钻在齐腰高的棉花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任凭汗水湿透衣衫,经常蹲到腿麻站不起来。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他还要带着各种问题请教老专家。
      成立抗逆棉花育种课题组并成为组长后,严根土的工作更加忙碌了。他带领团队,先后组建了18个试验点,一年行程近10万公里。他经常是白天下地选种,夜里赶路。去新疆选种更是艰苦,他先从安阳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再转车到南疆,在南疆3个选种点之间奔波,来回需要将近半个月时间,在火车上,他还不敢睡觉,因为好不容易大包小包扛上车的是一年的试验成果,不敢有丝毫闪失。
    收获硕果 开拓育种新途径
      凭着这股韧劲,严根土与其团队研究了8000多份国内外育种材料,分析了从田间地头得来的上千万组数据,于2015年发明了一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技术。该技术对育种3个关键环节创新了举措,提高了变异的创造、选择和稳定的效率,特别是创建了低代大群体多逆境交叉选择的技术途径。该育种技术受到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多次邀请严根土前去讲学。
      棉花培育新技术获成功后,严根土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放慢研究的脚步。他们再接再厉,连续育成了“中棉所44”“中棉所46”“中棉所49”“中棉所59”“中棉所61”“中棉所72”等系列棉花新品种。另外,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团队经过多年的研制构建了“中棉所49”等品种保真繁育的DNA指纹检测监控技术,研发了品种种性纯化和全程精控技术体系,保障了这些品种在主产棉区的长期大面积应用。其中,培育的“中棉所49”是首批进入农业部主导品种的棉花品种,并连续10年作为棉花主导品种。近几年,“中棉所49”推广应用面积占当年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5.5%,推动了我国主产棉区品种的更新换代。
      作为课题组资深专家,严根土先后主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成果转化资金和引智推广等6个项目;参加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转基因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行业计划等10余个项目。他带领团队培育了10个棉花新品种,遍及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其中,“中棉所44”从天津、河北、河南一直种到新疆,还于2014年走出国门,到了吉尔吉斯斯坦,与当地品种相比增产50%以上,让国外棉农和专家佩服不已。
    再攀高峰 创新生产标准化
      棉花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瓶颈。棉花生产标准化也成为严根土的一块“心病”。在尚不能实现棉花收获机械化的前提下,他把目光投向了“懒棉花”。
      2014年,严根土开始承担“国家棉花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品种、栽培、采收和加工等8项地方标准,为我国主产棉区精准棉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关键核心技术。在阿克苏地区新疆中棉种业农场等建立棉花种植综合标准化核心示范区。示范效果显著,与非示范区相比,示范区每亩增产30公斤子棉,增收180元/亩,增效20%,辐射带动周边超过500万亩。
      经过3年的种植示范,严根土培育的“懒棉花”品种效果非常显著:与普通品种比较,“中571”简化种植省工6个/亩,增产43.1公斤/亩,增效达439元/亩,获得种植户的一致好评。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棉花育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严根土和他的团队又开始拓展更广的研究领域,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定能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进一步为千百万棉农谋福利,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宗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