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这些天,江山市勤绿中草药合作社负责人刘慧忠忙着给覆盆子施越冬肥,为过冬做准备。“我今年种了3300亩覆盆子,产量达10吨,收入300多万元。”刘慧忠告诉记者,江山市原先就明确,对农民种植的中草药给予每亩200元补助。最近,衢州市又出了发展中药材的‘三年行动计划’,自己发展中草药生产的信心更足了。
刘慧忠口中的“三年行动计划”,就是日前出台的《衢州市中草药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以下简称《计划》)。据了解,衢州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由于缺乏规划引领、龙头带动、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存在主导品种不突出、生产技术不规范等问题。该市出台的这一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提升全市中草药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计划》提出,衢州市将开展资源保护与良种化推进行动。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集资源保护、科研开发、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支持全市6家中药材资源圃扩建完善。挖掘开发白芨、衢枳壳、覆盆子、猴头菇、黄精等传统中药材品种资源优势。到2019年,选育推广一批优新良种,培育做强一批规模大、服务强的种子种苗企业或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从60%提高到80%以上,保障中药材资源安全。《计划》要求,全市每年创建10个配套设施完善、标准化技术应用程度高的中药材精品园,带动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制定出台衢枳壳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衢枳壳生产过程的监管,开展衢枳壳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助推衢枳壳产业品牌化发展,把衢枳壳培育成衢州市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品种。《计划》强调,要积极开展衢产中药材的区域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申报注册,提高全市道地药材的市场影响力;推进品牌整合,强化品牌运营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品牌为引领,积极拓展市场。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突破传统中药材市场地域辐射限制,通过建立中药材销售服务网络,引导中药材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推动衢州中药材市场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