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老外的浙江山村情结

  10月26日,在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孙家村庆祝重阳节的演出现场,柯鲍博像个老顽童,自编自演“Good!Good!,孙家Very good”的歌声飘扬场内外,一旁的夫人居迪助兴呐喊,现场村民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旁人询问这对老外夫妇:是在孙家村走亲访友或投资什么项目?“No!No!之前我与孙家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现在我们已是孙家村的‘荣誉村民了’。”柯鲍博自豪地说。
  55岁的柯鲍博来自美国,供职于杭州,定居在临安区昌化镇孙家村。其实,一个外国人选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定居,是经过反复权衡的。
  两年前,作为山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柯鲍博,第一次和朋友骑进孙家村时,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葱郁的绿树,整洁的柏油路,清澈的溪流,白墙红瓦的农居,整洁宁静的村落……柯鲍博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双脚蹬不动了。
  “那天有几个洋人上门讨水喝。”村民方志坤回忆,“我就顺手泡了几杯茶水,是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茶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第一杯好茶。”柯鲍博竖着大拇指,“什么样的饮料都比不上。”
  又一个周末,柯鲍博专程来到孙家村,这一次他是有备而来的,他决定要在孙家村定居。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柯鲍博在一个叫方国的自然村花了12万元人民币,租下了一幢80年代建造的旧房,租期为20年。在柯鲍博眼里,这个优美的生态宜居小村庄,和他家乡十分相象。“我们村是践行‘两山’理念最早的村之一,也是受益最早的村。”孙家村党支部书记骆鑫介绍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就封山育林,大力发展生态林和建材林,造福子孙后代,并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三十多年来,一些村规民约条款进行过调整,唯独封山育林没有变,村道两侧还增加了7000余亩生态林。生态林和建材林得到保护,也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孙家村以抓‘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等重点工作为契机,加大了美丽村庄建设的力度。”村主任郑定海感叹道,“这些惠民工程已经有了实效,如今的孙家村绿树环绕,水清鱼跃,环境非常好,连外国人也愿意来住。”“孙家村山好水好环境好,是孙家人干出来的。”在孙家村居住的两年里,柯鲍博见证了许多不可思议。他看到,河道边的牌牌写上了谁的名字,谁就会自觉地下河去捡垃圾,清理河道,还是尽义务的;村干部巡护生态林不记工;每个自然村配1—2名保洁员,进行村道养护,还对垃圾分类;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有专门义工护理,生活无忧……“孙家村民风淳朴,村风好。”来自新加坡的CK是柯鲍博的朋友,夫妇俩来孙家村做了几次客后,也在这里定居下来。CK说:“平时工作压力大,但一回到孙家村,就会感到一身轻松,胃口好,睡眠好,这是用钱也买不到的享受,加上周围的老百姓非常友好,生活在这里很愉快。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CK说,现在还有几位外国朋友委托找房子,也要到孙家村来定居。
张伟星 刘宝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