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纱帽山,枇杷十八万”,描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纱帽山村枇杷丰收的景象。
“到了现在,村里的枇杷品种多了,面积也扩大了。”日前,在常山县招贤镇纱帽山村,村支书魏雨生带笔者参观了新落成的文化礼堂,又领我们来到一片新种植的枇杷园。只见一眼望不到头的枇杷园里一株株枇杷长势良好,有的高达1.5米。魏雨生介绍,新品种枇杷是从杭州塘栖镇引进的,已经种了300多亩,新苗是两年生的,到了明年就能挂果了。
纱帽山村是有名的枇杷村,已经有300多年枇杷种植历史。“村里有6棵60多年的枇杷树,最大一棵枇杷树产量高达650公斤,其余的每棵产量在300公斤左右。”说起村里的富民产业——枇杷,魏雨生就来劲了。
纱帽山村因特有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出产的枇杷果肉多汁、味道甜美,远近闻名。“最早是本地品种,1981年从黄岩引进了1000株‘大红袍’品种,再就是村民自己高位嫁接的‘白沙’等新品种。”魏雨生告诉笔者,村里的枇杷树种在向阳的半山腰,多年栽培土质松软,有的树高达十几米。目前,全村有千亩枇杷树,每家每户都有种植。
如何进一步带领村民增收,又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定要发挥特色,做好枇杷的文章。”魏雨生把村庄发展的目标定为“生态纱帽山,休闲枇杷村”,通过产业提升,搞休闲采摘,真正把枇杷山变成“金山银山”。
去年,纱帽山村利用低产胡柚林改造的契机,流转了300多亩枇杷基地,并从塘栖引进“白玉露”“白沙”等品种。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了建好新的枇杷园项目,魏雨生已经垫资20万元。
魏雨生介绍,在纱帽山枇杷园土地流转中,村民以土地折价入股的形式参与枇杷园建设,300多亩土地涉及186户农户。他清楚地记得,今年2月24日,这5000多棵枇杷苗从杭州运到村里时,纱帽山正下雨夹雪。他担心没人来卸车上的苗,怕来不及种。等他到家喝口水出来,就看见村干部与村民30多人正忙着把枇杷苗卸下车。之后,大家又一道去基地种枇杷。有一名党员是在县城做钢结构的,也放弃300元一天的收入赶到村里种枇杷。
如今,这些枇杷苗在村民精心管理下,茁壮成长。“枇杷是村民的致富果,他们尝到了甜头才干劲足。”魏雨生介绍,纱帽山村所有的枇杷树都未进行人工授粉、打农药,成熟的果子颗颗金黄、大小均匀。今年枇杷丰收,农家欢乐。枇杷面积多的农户有二三十亩,年收入几万元的有20户。村民郭孝良种了20亩,卖枇杷时,他妻子每天早上5点去县城,到了上午10点就卖完了,两篮子枇杷能卖900元,整天乐呵呵。最低每公斤卖30元,高的卖80元,一亩枇杷收入3万元以上。
正是看好村里枇杷的“钱”途,魏雨生才敢于垫资建新的枇杷园。他说,新品种种在平坦的沙性土壤里,不仅利于管理,更适合搞采摘游。“到2019年,新品种枇杷投产,预计村集体年收入有6万元,村民分红24万元;以后枇杷丰产,集体年收入至少10万元,186户村民的分红更多。”
魏雨生还计划在推出枇杷采摘游的同时,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引导村民抱团销售,把优质枇杷打入大超市,打响纱帽山村枇杷品牌,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胡宗仁 钱李源 祝雅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