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论坛

瑞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与对策建议

  •   □张显
      瑞安市于2015年启动农村环境物业化管理和垃圾减量化试点,2016年被列入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根据上级要求,到2017年底,瑞安市683个村中的359个村将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必要性与效益分析
      据估算,目前瑞安市每天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达500多吨。随着西部山区农家乐和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量呈现激增态势。受垃圾焚烧发电厂容量限制,全市每天有约100多吨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处理。因此,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刻不容缓。
      从瑞安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预期看,效益显著。全市683个村实现全覆盖后,每天可减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300吨,每年减少垃圾焚烧量11万吨,大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人人参与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村民卫生习惯改变,从而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和素质。同时,“可腐烂”垃圾通过机械发酵催肥和阳光房堆肥发酵,每年可生产有机肥约2.2万吨。而且,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年可节约焚烧处理成本约812万元(按每吨焚烧处理费73.8元计算)。
    现状与问题
      瑞安自2015年推行垃圾减量化试点后,专门制定了《农村环境物业化管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施意见》,组建了强有力的攻坚小组,强化考核、资金、政策三大保障,确保该项工作实质性推进、规范化操作。至今,全市有203个村实现日常保洁市场化,首批7个省级垃圾分类试点(涉及45个村)顺利开展分类工作,且成效良好。与此同时,瑞安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通过严格管控违法建设、集中整治陈年垃圾、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日常保洁专职专业、督促落实监管制度、宣传教育改变习惯等六个方面,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瑞安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多数村民对农村垃圾分类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废品等同于可回收垃圾。有些村虽然设立了分类垃圾桶,但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有些村因缺乏分类指导,村民不知道如何分类,部分环卫工人在清运垃圾时也不清楚分类标准,出现混合清运等情况,打击了村民分类的积极性。二是技术经验缺乏。全省虽涌现了“金东模式”“浦江经验”等成功案例,但因各地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真正符合瑞安实际且值得借鉴的经验还不多,太阳能堆肥和机械化催肥等技术还不能完全掌握。另外,高质量的政策和技术指导意见还很少。三是资金保障难。瑞安市级层面每年安排700万元清洁乡村专项经费用于农村环境物业化管理,对垃圾分类处理村根据考核另行安排每人20-40元的日常运行费用补助,而乡镇(街道)财力有限,加上西部山区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来源渠道少,单凭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难以持续。
    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组织,构建体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组织领导,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大民生项目,成立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责任主体,要全面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实施与运行绩效,实行网格化管理,进行单项考核,建立垃圾处理“月检查、季考核、年总评”的明察暗访制度并及时公布。对各乡镇(街道)的垃圾转运量进行封顶,实行总量控制,对超标部分采取惩罚措施,以倒逼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建立可追溯的垃圾分类、收集、投放、处置方案。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强化对村民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与热情。要将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村规民约,开展“共建美丽乡村遵规守约”活动,与村民签订承诺书,强化村民环保意识和责任。根据村民议事规则,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一事一议”。推出具有农村特色的激励监督机制,如建立村民“荣辱榜”,设置“美丽家庭笑脸墙”等措施,促进相互激励监督。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垃圾分类中的先锋作用,实行党员干部包干负责,带动村民做好垃圾分类,着力推进该项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妇联、村妇委会、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老人协会、志愿者团队等社会组织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的助推作用。(三)试点先行,注重实效。各乡镇(街道)根据实施方案和村庄分布、人口规模、垃圾总量等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优选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的乡村,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社区垃圾中转站,多村联合建设使用发酵催肥资源化处理站。人口稀少、位置偏远的村,可采用阳光堆肥房模式进行资源化处理。每个乡镇(街道)设置1-2个试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村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从农村社区周边村、公路边村、美丽乡村建设村开始做。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西部山区建设示范乡镇,力争3至5年内逐步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在实施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创新垃圾分类处理站、垃圾桶、垃圾坞、运输车等设施设备,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环保景观化改造,使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成为瑞安市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景观。
      (四)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制定出台《瑞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要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将资金、用地等要素集聚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建立市级财政专项投入、乡镇(街道)补充、村级自筹、社会多方支持的多位一体资金保障体系。加大用地保障力度,优先考虑利用现有的垃圾中转站、垃圾临时集中堆放点等,改建提升为垃圾分类处理站。在偏远村,可利用村庄空闲地、废弃地予以安排。市级层面应成立专家指导组,指导各乡镇(街道)策划方案,开展垃圾分类技术工艺培训,帮助解决相关技术操作问题等,鼓励乡镇(街)和村自主创新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推广新设备新技术。创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探索“建管合一”等专业化市场化模式,实现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处理。
    作者单位:瑞安市农办
    瑞安市陶山镇厨余垃圾实行机械化处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