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建德“黄粟”引来央视关注

  •   10月27-28日,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陆平、高爱农和中央电视台7套《粟稷中国》纪录片摄制组来到浙江建德拍摄有关“粟”的纪录片。
      据悉,《粟稷中国》纪录片从粟源、粟作、粟种、粟语、粟味、粟魂六个角度分六集来讲述粟的起源,粟对华夏农耕文明的奠基作用,以及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粟所面临的危机和产业的发展。“粟”俗称小米,古称“稷”,属禾本科,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在我国北方被叫做谷子,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它是从古至今的主要粮食作物,从夏朝开始,先民就开始种植粟,夏商两个朝代的文化,也被称作是粟文化。作为北方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粟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它能果腹,能制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供人享用。粟还可以药用,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的作用,其茎叶又是畜禽的优等饲料,含粗蛋白5%-7%,超过一般牧草含量的 1.5-2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作为一种主要在北方种植的作物,为什么央视会来建德拍摄“粟”的纪录片呢?原来,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建德市的种质资源普查人员在三都镇凤凰村高丘自然村发现了“粟”资源。“粟”在建德也有种植,当地村民叫它为“黄粟”。中国农科院和《粟稷中国》摄制组获悉后,决定前来拍摄“粟”在建德的故事。
      建德三都镇凤凰村高丘自然村位于海拔550米的高山上。这里土地贫瘠,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气候适宜谷子生长。这里的“黄粟”为村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老品种。据高丘自然村农户介绍,今年天气干旱,雨水少,特别适合粟的生长,获得了丰收,往年亩产只有300斤左右,今年亩产能达到400-500斤。高丘种植的“黄粟”,株高170厘米左右,穗长30厘米左右,高秆,抗倒伏,分蘖少,无常见病害,穗呈圆筒形或棍棒形,松紧适中,黄壳白粒,糯性,属于丰产的农家品种。村民们种粟多用来酿酒,出酒率高,每百斤粟可酿酒45-50斤,也可做小米粥和小米糕。
      玲珑枝枝,斗妆金粟。种在建德高山上的“黄粟”,要登上央视了。据悉,《粟稷中国》纪录片将历时两年拍摄,走进13个省份,预计在2019年元旦前后与观众见面。
    郑志强 严百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