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谁种地成老龄化国家“心病”

德国农村靠“有未来”留住年轻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去5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德国的人口总数。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同时,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华北等地部分农村留下来种地务农的多为老年人,很多村庄中少见年轻人的身影。这一现象同样在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存在。延缓和改变日益加剧的农村高龄化、空心化现象正成为很多国家需要应对的新课题。而德国农村,靠“有未来”留住年轻人。德国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农业产值约占GDP的1%,但农民年人均税后收入达到3万欧元,超过德国人的平均值。
  笔者近日走访德国下萨克森州农村地区时发现,当地务农的年轻人并不少。下萨克森州东部艾维森村共有50多户农民。与许多德国农村一样,这里有完善的交通连接附近大中城市,每家每户都有暖气、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等设施。31岁的奥利弗及妻子朱莉娅,与父母一起经营一个生态农场。农场有养着30头牛的牛舍、上千只鸡的露天养鸡场,100多公顷土地里种着谷物、玉米、苹果。奥利弗介绍,从科隆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本可以在大企业工作,但最后还是回到农村,原因是他认为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生态农业很有市场。最近,奥利弗研制出一种生态蔬果汁,已打入德国超市。
  与奥利弗一家不同,大多数德国农民已不愿独自务农,而是更愿意加入农业合作社。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祥地,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奥利弗的邻居托马斯就把自家几十公顷土地出让给合作社。托马斯和奥利弗同样干农活,但形式有很大区别。奥利弗几乎天天在农场里忙活,或到外面送货、谈生意。而托马斯每周只在合作社上5天班,且有国家规定的带薪休假。他表示,在合作社里干农活,大家各有各的分工,没了后顾之忧。当然,收入也相对较少。据了解,在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大多是中年人,也有部分年轻人,老年人则较少。合作社每年旺季会雇来自波兰等地的临时工,每小时的报酬是10欧元左右。“德国农民相对富裕,缘于德国和欧盟对农业的大规模补贴。”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学者拉尔斯·雷内克表示,德国农民近年来的收入只有大约40%是通过出售农产品从市场上获得的,60%左右的收入从各级政府得到。德国政府和欧盟每年给德国农民的补贴超过200亿欧元,用于实施农业社会政策,如支付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拉尔斯认为,只要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就可以留住中青年人。
  与中国一些农村相似,在德国相对偏远的农村,缺少电影院、酒吧等娱乐场所,文化生活单调,到了晚上也是一片寂静。德国《焦点》周刊6月曾报道,德国一些偏远小村,由于年轻人减少,空出许多房屋,有的只要几千欧元就可以买一套房。拉尔斯说,中国和德国一样,都面临老龄化问题,而减缓农村老龄化问题关键是减少城乡差距。这方面德国有不少经验,推行过一些“平衡政策”,如政府从2007年开始开展“我们的农村有未来”竞赛活动,鼓励各地农村创造未来,吸引年轻人落户。还有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到农村创办企业的人提供各种税收和承租土地的优惠,给农民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德国RTL电视台甚至每年制作《农民找对象》真人秀节目,帮农民解决对象问题。
(摘自《环球时报》 石磊 岳光 青木/文 2017年11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