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双11”网络消费预警》报告,笔者根据报告总结的这些消费投诉常见问题,给消费者的“双11”购物支招。
陷阱1
被“电商专供”忽悠了
今年是新零售落地后的首个“双11”,而新零售最主要的场景就是线上线下打通。以往消费者在购物时,常常习惯于线上比价、线下验货,以追求性价比。然而近年来,不少消费者表示,在电商促销中线上线下很难找到同款商品,而专供线上销售的商品被称为“电商专供”,这让消费者很难真正比价获得实惠,同时也被“专供”商品“耍得团团转”。
笔者调查发现,所谓“电商专供”商品,是指生产企业专门为电商打造且只在网上交易平台流通,与实体店销售产品型号略有差别的产品。多数情况下,商家为了降低价格节约成本,质量会差一点。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提醒消费者,“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可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陷阱2
赠品不享受售后服务
去年“双11”,消费者唐女士购买了一款双开门冰箱,在促销中,商家赠送了一个电饭煲。然而,三个月之后,唐女士的电饭煲却“罢工”了。对此,唐女士立即找到商家寻求维修服务,不料却遭到拒绝。商家的理由为:冰箱可以享受正常保修、退换货服务,而电饭煲却被明确规定不能享受质量问题7天包退、15天包换、1年保修的三包法规定保修。唐女士表示,自己在购买时并未注意到赠品不保修的规定,怀疑商家设置消费陷阱。
电商促销的惯用伎俩之一是商品附带赠品,而一般情况下,赠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卖家通常都会以是赠品为由拒绝保修。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下单前,可对于商家宣传的活动页面进行截图保留,以防商家不按承诺发送赠品。法律早已有明确规定,赠品也要保修。赠品通常都没有发票,所以质保卡就成赠品保修时的唯一凭证。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让商家在质保卡上加盖公章。这样一来,如果诸如电饭煲这样的赠品原厂保修长达3年,那么消费者凭借质保卡同样可以享受到原厂3年的保修服务。
陷阱3
先涨价再进行打折
去年“双11”,消费者周女士买了一件标价为390元的服饰,打五折后实际成交价为195元,然而周女士事后才发现,这件衣服在“双11”前,商家的售价为200元,此后悄悄调高了价格,“双11”期间实际销售价格比平常售价只低5元。
“双11”之所以屡屡创造销售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价格优势,然而为了制造“双11”的低价,先涨价后降价早已成为电商行业“潜规则”。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电商促销活动更加让人眼花缭乱——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等,让消费者“傻傻算不清”。
姚建芳提醒消费者,面对商家轮番促销广告,消费者需保持清醒,货比三家,对于心仪商品,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双11”价格进行对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对于商家先涨后降等行为积极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陷阱4
预售模式规则不清
预售模式成为促销主流,是今年“双11”的一大改变。诚然,在经历了几次网站进不去,支付不成功等系统瘫痪后,预售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双11”当天由于流量过大导致的系统瘫痪,同时也给商家更加精准地进行销售预估,库存准备。不过,预售模式也暗藏猫腻,一些商家玩起了“定金”与“订金”的文字游戏。“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它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而“订金”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它不具备定金所具有的担保性质,可视为“预付款”,当合同不能履行时,除不可抗力外,应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过错承担违约责任。
一般来说定金不能退(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而订金能退。而很多商家预售中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基本上都为“定金”,虽然定金可翻倍看似十分优惠,但如果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购买了,则定金不退还。
姚建芳提醒消费者,对于预售商品,不要轻易支付定金,想明白了再支付定金。对于商家订金不退的,可向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和有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