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以一城山水写就新时代下的绿富美。在当下农旅融合方兴未艾之时,丽水的绿水青山就是潜力无限的“金山银山”。
今年9月,第四届丽水农博会上,来自丽水的精品农产品价格不算低,却依旧卖得俏。
缙云麻鸭卖到了118元一只,冷门产品龙泉牛脚圈销售一空,莲都区梅献山的有机茶也卖出了每公斤3600元的好价……截至今年8月底,丽水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农产品销售额累计达58.2亿元,平均溢价率达30%。通过打造农业公用品牌,丽水累计多创造了约18亿元的收益。
品牌为丽水农业带来巨大效益
“‘丽水山耕’让我们的农产品实现了优质优价。”丽水百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小方说,以前他打“浙百味”牌子生产“三年老姜”和“生态莲子”,尽管品质优异,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加入“丽水山耕”品牌队伍后,价钱一下涨了三五倍,还供不应求。
作为全国首个市级区域农产品品牌,全域化、全品类、全产业链的“丽水山耕”,为丽水的农业产业化带来了巨大效益。“丽水市做到了生态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和民生优势,找到了打通‘两山’通道的节点、尝到了‘点绿成金’的甜头,真正实现了树一个品牌、富一方百姓。”丽水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夏海国介绍说,“丽水山耕”是丽水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也是丽水市发展生态经济,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重要途径,更是丽水市为打造中国方案“浙江样本”提供的丽水元素、丽水素材、丽水经验。
生态优势奠定精品农业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丽水建设者的叮咛和嘱托,也是丽水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在坚持“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的大背景下,2014年9月,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创立了“丽水山耕”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浙江省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丽水山耕”集体商标成功注册。今年2月,省工商局、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食药监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丽水山耕”品牌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支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扶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开展示范单位创建等方面,全力推动“丽水山耕”品牌再提升再拓展。
截至2017年6月,丽水市拥有农产品自主商标的企业达2378家,拥有有效农产品注册商标4239件。目前,已有482家企业加入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
质量是品牌的核心,高质量的产品离不开严格标准的管控。早在3年前,丽水就推出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并建起丽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免费授权当地符合生态精品要求的农业主体使用。经过品牌价值链的提炼挖掘,经过会展传播、体验传播、事件传播,尤其是与“淘宝”合作,进行“一月一品”网络营销之后,“丽水山耕”一时间如日中天。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刮起一股生态旋风。
品牌引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云和县的张建芬原来做化工产品,从事农业生产后,正好遇到“丽水山耕”。“有区域品牌在前面开路,让我们省去许多投入,我们‘白鹤尖’只要把质量做好,其他到各地去做营销、搞推介、开拓市场,都由母品牌方统一组织,效果很好。”张建芬说,假如自己去找市场、搞销售,困难是无法想象的。“丽水山耕”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实现溢价,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倒逼着标准化,引领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路径。根据规定,加盟“丽水山耕”的品牌,必须全程记录生产信息,销售之前必须通过检测。如有一例检测不合格的,就将取消品牌授权。这扭转了就标准化抓标准化的被动局面,让质量安全通过品牌得以确保。
做好品控、打响品牌,“丽水山耕”正吸引越来越多农户加入。短短3年间,丽水9县(市、区)已有556家企业加入到“丽水山耕”品牌旗下,形成了菌、茶、果、蔬、药、畜牧、油茶、笋竹和渔业等九大主导产业。
在丽水市政府的支持下,丽水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成立“丽水山耕”生态精品农业品牌指导站,制定了“丽水山耕”集体商标申请使用流程,落实专人负责指导培育,坚持每周至少到相关企业走访一次,为企业品牌发展出谋划策、解决难题。
该局建立了“丽水山耕”母子品牌数据库,指导“丽水山耕”旗下50家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对符合条件的“丽水山耕”相关产业集群,积极支持申报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指导松阳银猴、处州白莲等产业集群开展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保护和推广使用;举办生态精品农产品品牌化培训班,就农产品商标品牌的运营推广、规范使用、产品质量管理、广告宣传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我们的品牌做了多年,自认为做得不错。”丽水鱼跃酿造公司的陈总告诉笔者,“鱼跃”作为一家当地知名的老字号,最终被“丽水山耕”区域品牌吸引,主动加入其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品牌共享,强市富民”。眼下,“丽水山耕”相关产品正通过“生态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电商化销售”的方式走出丽水,走向全国。丽水人从品牌富农工作中找到了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通道的节点,尝到了“化绿成金”的甜头。美丽山水就这样转化为群众致富的真金白银。
张李杨 吕南进 王九如
砚池茶叶品牌响年出口绿茶上百吨
“今年高温天气时间长,公司收购的夏茶茶青多些,加工的夏茶产量大,相比之下秋茶的量就少些。”近日,衢州市砚池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强告诉笔者,该公司以出口“仙霞湖”“辉屏贡茶”牌绿茶为主,去年出口绿茶100来吨,主要销往加拿大、越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今年预计出口绿茶150吨左右,产值1800多万元。
徐建强是衢州市柯城区人,一直在外做生意,广交朋友,客户多,信誉好。2009年,几个外商谈起中国的茶叶品质不错,市场前景好,有心的他就想把衢州的好茶叶出口到国外。
2012年,徐建强在衢江区岭洋乡建起茶叶加工基地,正式搞起茶叶外贸出口。“当年,做了几百万元贸易额,是出口俄罗斯的。后来越做越大,出口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好的春茶一公斤卖五十多美元,夏茶一公斤卖过十几美元。”他介绍,为了做好绿茶出口生意,他还办有3个茶叶加工厂,并注册了“仙霞湖”“辉屏贡茶”商标。公司出口绿茶是以“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生产模式运作,通过订单来收购茶农的茶青,涉及衢江区1.2万亩茶园,带动2000多户茶农通过卖茶青增收。
“茶青的收购价一般是每公斤10元到100元不等,春茶的茶青价格要高些,夏茶的茶青价格低点。”他告诉笔者,从出口量上来讲,公司出口的夏茶量大些,去年用于出口的夏茶茶青就收购了20多万公斤,今年加工了30多万公斤夏茶茶青。一年里,他收购茶青要支付1000多万元。
如今,徐建强在湖南镇的生态绿茶出口基地就投资了1000多万元,建起明前茶、红茶、香茶、珠茶加工生产线4条。“基地满负荷生产,全年可加工约300吨茶叶。我们的目标是继续打响品牌,全年生态绿茶出口达200多吨,产值2400多万元。”徐建强信心十足地说。 郑菲菲
永康舜芋得到专家好评
近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杭州组织召开了“永康舜芋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感官品质鉴评会”。
会上,永康市农林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永康舜芋的现状、发展情况、未来规划、人文历史和质量技术规范等内容。由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种植业管理局和省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鉴评组,对永康舜芋的外部生长特性,内部品质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感官品评鉴定,一致认为永康舜芋皮薄形美、叶痕清晰,肉色洁白,肉质细腻、口感鲜糯、回味甘香,品质独特,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外在感官特性,同意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张琳”丽水山耕”旗舰店落户杭城后,吸引了许多杭城市民前往购买“丽水山耕”品牌农产品。 本报记者 俞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