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   湖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淡水养殖业发达,仅德清县中华鳖养殖面积就达1.7万亩。为解决渔粮争地矛盾,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农田稻渔复合模式。2011年,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首次尝试稻鳖共生试验并获得成功。通过几年的摸索,稻鳖共生种养模式的技术难题被攻克,稳粮增收走出了新路子。采用稻鳖共生模式,可以做到种稻不施肥、不治虫,减少鳖病发生,改良鳖池水质,全年产粮500公斤以上,亩产值2万元以上,亩利润1万元。目前,该模式已在湖州、杭州、衢州等地推广,年推广面积1万余亩。
    产量效益
      据调查,稻鳖共生模式中,水稻平均亩产600千克,亩产值5150元,亩成本1200元,亩利润3950元;鳖亩产量200千克,亩产值21450元,亩成本15210元,每亩利润6240元,合计亩产值2.66万元,亩成本1.641万元,亩利润1.019万元,从而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茬口安排
      水稻在5月上中旬播种育秧,5月下旬移栽,10月下旬开始收割;幼鳖的放养时间为7月上旬,在插秧20天后,放倒拦板,让幼鳖进入稻田。11月开始,鳖可根据市场行情,分批起捕或一次捕尽。
    关键技术
      一、水稻生产技术要点
      (1)灌水杀高,养鱼灭草,干塘消毒晒塘。上年11月初,水稻收获后,稻草全部还田,放水40-50厘米,每亩放养规格为每尾1-1.25千克的草鱼20尾。利用草鱼吃食田间杂草及遗落的稻谷,不喂任何鱼饲料。还可以放养少量的小龙虾1.5千克/亩。翌年5月上旬放干田水,并用100千克/亩生石灰全塘消毒处理并晒塘7天,消灭有毒病原体及真菌类病源。后用拖拉机旋耕二次耥平即可插种。经该技术处理后,晚稻插种后与多年养殖田改种水稻一样,基本上看不到杂草危害,水稻真菌性病害发生率也很低。
      (2)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晚梗稻品种。该模式后期水稻长期处于灌深水状态,耐湿能力强的品种更佳,如“嘉58”“国优538”“嘉优5号”“秀水134”“浙粳99”“嘉禾218”。
      (3)石灰水浸种,消灭种传病害。秧田期栽培管理技术可参照常规有机栽培技术。
      (4)稻鳖共生,生态调控“二迁”害虫。水稻播种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秧苗生长已转旺,可承受鳖的活动。7月初,放入每只规格大小250-300克的幼鳖,密度为每亩200-300只,利用鳖的杂食性及昼夜不息的活动习性,为稻田除草、除虫、肥田,同时稻田也为鳖提供活动、休息、避暑场所和充足的水与丰富的食物。
      二、鳖养殖管理
      (1)鳖塘改造。①堤埂改造:鳖放养前应新建或修补、加固、夯实田埂;②防逃墙的建造:可选用砖墙、铝塑板、石棉瓦等材质。
      (2)鳖塘消毒。老鳖池或者是开展稻鳖共生模式一年以上的田塘,放养前鳖塘都要进行清塘消毒。
      (3)鳖的挑选与放养。①苗种:鳖品种选择生长速度适中、品质优良、抗逆力强、能适应多种养法的品种为宜,如“太湖鳖”或“中华鳖”。②放养时间:幼鳖的放养时间为7月上旬。③放养密度:幼鳖(一冬龄)一般每亩为100-500只。
      (4)稻鳖共生管理
      ①水稻合理种植:保障鳖的活动空间以及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阳光。
      ②水位管理:插秧后前期以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水层不超过3-4厘米,穗分化后,逐步提高水位并保持10-15厘米。
      ③施肥除草:中华鳖养殖池塘种植水稻的一般无需施肥,种植几年后应按需施用有机肥和一定量的化肥;共生模式中生长的少量杂草人工拔除。
      ④病害防治:中华鳖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发现死鳖要及时清理,平时沟坑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最大限度减少疾病的发生。
    德清县农业局农作站 蔡炳祥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 许剑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