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怀揣创业梦想,从杭州城里来到建德一个偏远山村,种起了美国薄壳山核桃,发展鸡、鸭、鹅、羊等循环种养经济,在“第二故乡”走上创业路——
俞桂花:退而不休圆了创业梦
告别大都市 尝试当农民
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中等个子的俞桂花退休前一直在广东省深圳市企业局从事服装出口管理事务。承担着繁重工作压力的俞桂花一直向往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当她打开电视,看到农村中鹭鸟纷飞、溪水潺潺的自然生态美景时,让她十分羡慕与向往,期盼有一天也能享受这份清静、悠闲、自在的农村生活。
转眼间,俞桂花到了退休的年纪。她拾起行囊,从深圳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老家杭州,准备过安逸的退休生活。就在这时,一位朋友向她介绍,杭州郊外的建德农村有一片土地需要转让,镇村也十分支持投资者前去开发种植,以更好地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林地经济,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一向对农村生活有着好奇心的俞桂花一听到这消息,觉得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身体力行,仍然可以再干一番事业。
但俞桂花的这个想法,她的家人及周围的朋友都极力反对。原因是农村生活条件差,尤其是她从未干过农活,对农事一窍不通,还要开山种果树,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俞桂花还是毅然告别都市,来到了偏远的杨村桥镇龙溪桥村徐洪自然村。
扎根山林间 种下“摇钱树”
有着坚定信念的俞桂花,第一次来到人地生疏的杨村桥镇龙溪桥村徐洪自然村,当她爬到一处高山时,放眼望去,满目青山,一阵微风吹来,清新的空气穿透心底,让她顿感神清气爽,认定这是个好地方。
2012年初,俞桂花与该村签订100亩山改地的承包合同,分布在金黄弯、桃花弯、里外坞等6个山坡上,年限为30年,每年交给村里7000元租金。同时申请注册了建德市鸿霞家庭农场。
2013年春天,俞桂花在市林业部门及镇林业站的支持帮助下,在这片山地上种下了1000株美国薄壳山核桃,开始了创业之路。
由于这一带的山改地地处偏僻,没有电,没有水,更没有像样的路,俞桂花晚上则安身在一个简陋的泥土房里,周围还有许多坟墓。一到晚上,周围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一阵阵林中鸟叫声……起初,俞桂花一到晚上就感到毛骨悚然,时常整夜不敢合眼,只好叫村里的妇女一同来作伴,心里才踏实些。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俞桂花也渐渐适应了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
没有电,俞桂花向电力部门申请,电力工人竖起了电杆,拉起了电网,装起了插座;没有水源,她请自来水公司的技术人员,沿着山路铺设管道,将溪水引入海拔200多米山顶的储水池,同时在每株果树下安装了微滴灌设施;遇到生产困难时,她就请教专家、翻阅书本或上网查询。一边实践,一边钻研,俞桂花从一个门外汉渐渐变成了管理山核桃的行家能手,还经常手把手地指导村民管理果树,让核桃树尽早成林,变为“摇钱树”。
种养相结合 青山变银山
“通过请教,从一知半解的生产管理,到按照科学要求实施栽培,深切感受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俞桂花爽快地说,由于薄壳山核桃结果的周期性长,不像种草莓,种下两个月后就可采摘。薄壳山核桃从种植到盛产期至少要8至10年。因此,俞桂花开始在树下养鸡、鸭、鹅及羊,还种黑麦草,通过多样性的种养模式,既达到以短养长,实现增收,又改善了果园的土壤结构,增强肥力。由于山比较高,每到七八月份干旱季节,俞桂花还要请五六个村民早晚两次给核桃树浇水,喷施叶面肥,确保果树正常生长。如今,俞桂花所种植的这片果树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金秋时节,笔者在俞桂花的山核桃基地看到,一行行梯田式的树林间,一株株核桃树上,不少枝头已经结出了果实,俞桂花正组织村民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一脸欣喜的俞桂花开心地说:“我这片核桃树今年是第6个年头,去年才收了20多公斤青圃,今年估计有500公斤,挂果和盛产期比正常提早两年左右,预计明年的产量将会翻倍提高!”“现在家人看到我守护着的这片果树林有了回报,他们都很感动,也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俞桂花动情地说。而今,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现年已62岁的俞桂花也改善了居住条件,搬进了新房。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每年还给当地村民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王淑娟 吴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