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以生猪养殖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困扰嘉兴多年。全市生猪饲养量占浙江全省近五分之一,每年养殖总量超过700万头,土地亩均承载量接近国际标准的3倍,来自养猪业的氨氮、总磷成为水体主要污染源……
历经4年多的持续推进,嘉兴全市生猪饲养量从 2012年底的730万头左右减少到目前的45万头左右。而且这45万头生猪集中在38家规模化养殖场,标志着该市生猪养殖真正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生产。
然而,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十余万农户的“钱袋子”。大批生猪养殖户退养后,收入来源在哪里?4年多来,嘉兴帮助十多万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很多养殖户尝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甜头。
来自养殖大村南湖区凤桥镇庄史村的裘士忠,曾是远近闻名的“猪司令”,原先每年养猪800头,平均年获利15万元。当要告别做了几十年的老行当,内心曾经充满了彷徨和焦虑。如今他办起了农场,种植了15亩藏红花,一亩地产值高达4万元,收入比养猪时更高更稳定。因为从事的是美丽产业、发展的是美丽经济,他坦言“心更安”。
海盐县沈荡镇新丰村的朱国民在种养方式的转型中尝到了甜头,2000多亩承包地让他获得了远高于养猪的效益。
2007年,朱国民开始从事生猪养殖,拥有猪舍780平方米,生猪存栏600多头。2013年,朱国民拆除猪舍363平方米之后,与另两家退养户一起流转土地750亩,加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旗下万好蔬菜专业合作社,走订单农业之路。2014年初,他又主动与村里签订协议,将剩余的400多平方米猪舍全部拆除。
退出养猪业以后,朱国民与合伙人在周边流转土地2150亩,采用“稻-菜”轮作模式耕作。据测算,这个模式平均每亩纯收入在300元至500元。“大家都不养猪后,我们这里的环境好多了,收入也没有减少。”说起生猪减量,朱国民坦言,现在的生活更加好了。
拆了猪舍盖大棚、拆了猪舍种苗木、拆了猪舍开小店、拆了猪舍进企业……
南湖区潜福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保底订单模式,带动生猪退养农户饲养白玉蜗牛,取得了较好收益。
秀洲区油车港镇结合产业特色,大力发展葡萄、南湖菱等种植业,吸收了一批退养农户创业就业。
嘉善县借助富士康园区帮助退养农户进厂务工,引导其成功转业。
平湖市创新推出为畜禽养殖退养人员增发基础养老金补贴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好退养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
嘉兴以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为突破口,化危为机,打出组合拳,解决了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不到4年,曾经的养猪大村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生猪存栏量从10多万头减为零,村庄彻底变美了,久违的清新空气回来了;沿村河建起了1.8公里长的绿道,两侧树影婆娑,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
如今的新丰镇,100亩以上的规模家庭农场有76家,大部分从事果蔬和苗木花卉种植,有些还兼观光采摘,多数农场主都由养猪户转产而来……
4年多来,嘉兴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帮助10多万养猪户顺利实现了转产转业。对养殖户来说,政府既不留退路,又帮谋出路。新的选择,正让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拥有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增收信心。实践证明,嘉兴农民收入没有受到生猪退养的影响,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997元,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
陆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