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说起畜牧业,很多人的印象是脏兮兮、臭熏熏。而如今走进浙江的很多养殖场,环境宜人、生态优美。2013年我省启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以来,从减量提质、产业融合,到获得全国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称号,浙江畜牧业正向绿色发展方向阔步前进。
打好组合拳 牧场更美丽
江山市贺村镇耕读村,每逢周末、节假日便有许多游客前来游玩,吸引他们的正是秀美的风光和浓厚的乡村文化。海棠湖泛起的涟漪在秋日飒爽的清风下,别有一番韵味。“10年前,我们村还是有名的‘养猪村’,海棠湖也曾是臭水塘,污染严重。”耕读村村支书告诉记者。
是什么让“养猪村”蜕变为旅游村呢?江山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周展给出了答案。他介绍,自2014年以来,江山借助“五水共治”的东风,以异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治污技术为“引擎”,打出一套集创新模式、统一标准、机制保障为一体的畜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打造省内领先的异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治污新模式。
记者在江山市盛健生态养殖场内看到,一个巨大的场地堆满了麦麸、水稻秸秆等废弃物,其上方架了一台自动搅拌机。据养殖场负责人介绍,这个形如大床的处理堆就是“异位生物发酵床”,是处理猪粪、猪尿的“法宝”。猪的排泄物通过管道统一收集到异位生物发酵床,然后通过微生物降解,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铁腕治理、异位生物发酵床技术的推广,江山市的畜牧业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保留下来的184家养殖场,实现了异位生物发酵床技术全覆盖,实现了养殖污染“零排放”。
据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为标准,对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制定“一场一策”治理方案,全省保留的6620家规模养殖场全部按照“一场一策”要求完成治理,并通过环保、农业部门联合验收。在一系列举措的整治下,我省畜牧业养殖场持续向美丽生态牧场迈进。
用好废弃物 养殖更生态
“我们稻田里的水和有机肥,基本不用花钱,每年每亩地差不多能节本增收200多元。”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黄碧垄村种粮大户陈建军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村里的一家养殖公司——浙江清山种畜有限公司。
在该公司内,污水处理设备有效处理着养殖场1万多头生猪养殖产生的污水,处理后的污水通过铺设的管网,输送到公司周边的水稻田和蔬菜基地。“公司于2016年铺设管道1万多米,免费为周边2000多亩水稻田提供灌溉用水,并且在公司附近租下一座废弃的厂房作为有机肥加工中心,用来消纳养殖场内产生的猪粪便,生产的有机肥也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公司总经理胡曦华对记者说。
生猪的排泄物通过现代科技变成了有机肥。病死的畜禽尸体如何处理呢?江山市菲尼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对病死畜禽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企业。
据公司负责人王国红介绍,该公司从台湾引进了两套采用高温灭菌生物降解工艺的处理设备,通过140摄氏度高温对畜禽尸体进行消毒灭菌,然后添加降解生物菌及辅料对尸体进行发酵处理,处理后的发酵物经干燥处理运送至有机肥厂进行加工,产出有机肥。
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省政府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列为今年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支持鼓励畜禽粪便收集中心、有机肥加工厂、沼气工程、沼液配送等工程建设,深化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142家,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建成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厂42家。通过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摆脱了畜牧业以往脏乱差的印象,养殖场向着生态化方向大步迈进。
走好融合路 产业更活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我省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走上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这种模式也逐渐成为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模式。
地处桐乡市洲泉镇的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牧场,每到周末、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客便络绎不绝。据了解,公司设有猪文化博物馆,游客可以了解各种有关“猪”的信息,还可以品尝公司产品,并且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直观了解生猪的生长情况。
华腾牧业还通过工业化加工技术,将养殖场内产生的废弃物加工成生物颗粒、皮鞋垫等多种工艺产品。“合理运用现代科技,不仅使养殖场实现‘零排放’,还能深度挖掘养殖产业的潜在价值。”华腾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在减少养殖污染的同时,深挖畜牧业产业链上的多重附加价值,激发了产业发展新动能,全省畜牧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