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畜禽养殖排泄物如何综合利用

专家为你解读《浙江省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浙江省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本报记者 程益新 通讯员 俞国乔 李银秀
  近日,《浙江省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和《浙江省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导则》相继发布。畜牧业一头连着产业、市场和人民群众生活,一头连着生态环境,抓好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关系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导则,记者请有关专家对导则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根据消纳能力确定养殖规模
  畜禽养殖场应根据本场生态消纳区土地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消纳能力,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全粪污消纳的,每亩园地、旱地或水田,农田载畜量为存栏生猪1-3头;粪便异地利用的,农田载畜量为存栏生猪5-10头。60只肉鸡、30只蛋鸡、30只鸭、15只鹅、30只兔、3只羊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具体消纳配置参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按照当地耕(林)地消纳能力和区域环境容量科学确定。
畜禽粪污减量推荐4技术
  导则推荐的畜禽粪污减量化技术主要有畜禽清洁精细饲养、畜禽舍内环境控制、全自动干湿分离机械清粪、节水型饮水等4项技术。
  畜禽清洁精细饲养技术,主要采用环保型饲料技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合成氨基酸、发酵豆粕或酶制剂,提高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添加有机微量元素、酸化剂或微生态制剂,降低由饲料导致的重金属和抗生素残留对环境的危害。畜禽舍内环境控制技术,主要装配垂直通风设备、纵向通风设备或环境自动控制器,对畜禽舍内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的精准调控,创造适宜畜禽生产最佳的饲养环境。全自动干湿分离机械清粪技术,主要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规模畜舍采用干粪由机械收集,尿液及污水由下水道进入污水收集系统,实现粪便和污水在畜舍内自动分离。节水型饮水技术,主要采用限位饮水盘、带液面控制器饮水槽等节水型饮水器,防止浪费水,减少污水产生量。
畜禽粪便这样资源化利用
  通过干清粪、固液分离、集中收集等多种方式,将粪便、粪渣、沼渣等进行好氧堆肥发酵,堆肥卫生学及重金属指标符合国家有机肥料标准的,作有机肥料利用,不符合标准的,作为污泥土地利用。目前,一些养殖场采用异位发酵,将畜禽粪污收集后,利用潜污泵均匀喷在一定比例的有机垫料上,在阳光棚(房)内进行生物好氧堆肥发酵,经充分腐熟后,卫生学及重金属指标符合国家有机肥料标准的,作有机肥料施用。
沼液施用要遵循十大原则
  周边有充足消纳地的畜禽场,可通过管道形式将处理后的沼液输送至消纳地,进行生态消纳和资源化利用。周边没有足够消纳地的畜禽场,可通过车载或管道形式将沼液输送至消纳地利用。
  沼液消纳地应选择果蔬茶等作物,按照需求消纳沼液。沼液施用时一般采用普通喷灌、滴灌等方式,避免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推荐采用注入式灌溉,或软管浇施技术,提高节水性能和肥水利用率,减少臭气排放,保证施肥均匀。根据消纳地具体位置和当地条件,在附近设置相应的贮液池,贮液池总容积一般不得少于60天的沼液产生量。用于异地消纳的沼液,可采用沼液膜浓缩技术,浓缩液用于配制异地农田的液体肥料。
  沼液施用时要遵循以下十大原则:按种植品种与轮作强度,一般每公顷耕地每季施用全氮不超过225公斤;沼液出池后,一般应在贮液池中存放2天以上后再施用;沼液大规模施用前,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水平、作物品种、种植制度、自然环境、天气条件等因素,经肥效试验后最终形成当地沼液科学施用体系;沼液生产者或提供者应向沼液用户提供沼液施用建议、注意事项等;沼液宜优先用于基肥,施用时应均匀地洒施,并尽快进行翻耕;沼液作追肥时,宜兑水后再施用,一般沼液与水按1:1以上比例兑施;沼液施用时,水田以水不外溢、旱地以不产生地表径流为限;耕地、作物施用沼液时应进行合理轮作、轮种;沼液施用于瓜果类等作物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与时间,不宜盲目施用;沼液施用的最大限量按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最低限值进行测算。
废水处理排放有明确标准
  不符合生态消纳条件或受异地利用运输成本限制的畜禽场,沼液等废水应处理后纳管、直接排放或回用。处理后纳管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浓度原则上不超过500毫克/升。处理后作为农田灌溉用水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380毫克/升。处理后直接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00毫克/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