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近年来,湖州市以农业转型升级为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持续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全程化的农机发展格局,农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农业“机器换人”,湖州风景独好。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目前湖州市已搭建起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户为基础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从春耕到冬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局面,水稻耕作、收获、植保实现机械化,烘干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4%。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将新增农机装备1万台(套),新增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84%,各主导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湖州市农机推广站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市将继续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推进行动,积极推广应用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以“互联网+”为载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促进农机化更加均衡、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
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机械的应用圆了我的大户梦。”日前,安吉县天子湖镇张芝村村民简立军表示。 2016年,简立军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800亩农田,承包的农田数量比原来扩大了近50倍。大规模扩张的背后,是“机器换人”给他带来的底气:耕田有拖拉机,育秧有育秧机,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烘干有烘干机……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几乎都有机器帮忙。
好机器不便宜。一台插秧机要8万元左右,一台收割机要10多万元,这对每亩农田利润只有200元左右的简立军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些年来,简立军已购置了1台旋耕机、2台收割机,还购置了其它一些小型农机。“按市场价计算,光买这旋耕机和插秧机就要30多万元,由于政府的购机补贴,我个人出20多万元就可以了。”政府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了农机的推广应用,也让简立军的大户梦得以实现。
如今,在湖州市的不少地方,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育秧、插秧、植保、施肥、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还缓解了劳动力紧缺的状况。
对此感同身受的还有南浔区云北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施建平。前些年,经营着1000多亩耕地的施建平先后购置了6台烘干机,这些烘干机原本是合作社自用的。2015年由于阴雨天气多,周边不少种粮户把稻谷送到合作社烘干,为此,他不得不增购烘干机以满足大户的需求。“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去年又新购了3台烘干机,合作社的稻谷日烘干能力达800吨左右,这样才满足了大户的需求。”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扶农强农政策的重要内容,目前,湖州市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多级联动的补贴政策。截至7月底,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受益农户数1042户,新购置农业机械2207台套,使用各级补贴资金总计862余万元。
在此基础上,湖州市积极做好农机新产品的推广和补贴工作。去年,浙江省成为中央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地之一,农机新产品是指履带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机、山地单轨运输机、多用途履带式耕作机三种机型,湖州市农机监管部门通过走访调研、政策宣传、服务指导等多项措施,圆满完成农机新产品补贴工作。
培育主体构建服务体系
“只要把住方向,它就能自己往前跑,省时省力。”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建龙说起油菜播种联合作业机的好处,满脸欣喜,“以前种一亩油菜,从翻耕、开沟到播种,至少需两天以上,现在不到1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了。”孙建龙表示,与传统的铁锹、锄头等农具相比,这台联合作业机一天可作业50多亩,旋耕灭茬,施肥播种,开沟起垄,秸秆深埋,一气呵成。
作为一名“农二代”,孙建龙的父亲孙梅金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更是当地响当当的农机能手。2009年,他联合当地供销社和7个种粮大户成立了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托管式、全程式和菜单式三种模式,为农户提供机耕、育秧、机插、植保、机收、烘干、大米加工等服务。”孙梅金说,目前合作社有各类农业机械100余台,去年为786户农民提供服务,累计作业面积达4万多亩,净收益超过100万元。
在提升机械化整体水平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农机利用率和服务效益,对农业“机器换人”至关重要。对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南浔区善琏田娘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良深有体会。3年前,由于梅雨连绵,加上缺少收割机和熟练的农机手,他一下亏了好几万元。
为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去年9月,全市首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湖州星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沈良也成为联合社的一员。联合社的诞生,标志着湖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进入了整合资源、规范运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联合社的成立,就是要解决粮食生产中要机无机、要人无人的难题。”联合社理事长邵青尔表示,“稻子不收烂在田里,稻子收了烂在家里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
截至目前,湖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48家,今年新增示范性农机合作社12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5个。通过构建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服务中心等组成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使“机器换人”有了落脚点。同时,该市将大力培育与功能区相配套的水稻育秧、粮食烘干、维修等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为广大家庭承包经营户开展机插、机播菜单式、托管式、全程化等作业服务,提高“机器换人”效率和效益。
示范创建促进全面发展
《湖州市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行动方案》日前正式下发,这标志着湖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迈入快车道,“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方案》提出,通过实施农业“机器换人”推进行动,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全程机械化。根据计划,到今年底湖州市将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基地25个。到2020年,全市“平安农机”示范县实现全覆盖,更新农业机械装备4.5万台,建设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5家、省级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30家。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建成18个“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和37个“机器换人”示范基地。
根据《方案》,今后4年,该市将围绕农业生产亟需和农民要求迫切的粮油作物、茶桑果蔬、畜牧水产、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普及应用,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与直播技术、建设区域性育供秧服务中心,加快发展烘干机械、建设产地烘干服务中心,发展旱粮机械化生产,提升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着力扩大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轻简化生产机械设备,推广应用肥水一体化、工厂化统一育苗供苗与环境控制等技术装备。指导应用农业“3S”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引导发展在线监控、监测预警及生长过程与生产环境自动管控、智能调节等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技术装备。
接下来,湖州市将按照整建制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的目标要求,上下联动开展示范创建,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农机产学研推协同推进。通过开展农业“机器换人”调查测评,查漏补缺,加大薄弱环节农机化装备技术推广示范力度,分类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普及应用,建设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示范基地和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许峰秸秆机械化处理。 沈林安 摄
抢收晚稻。斯武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