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水稻是个苦力活,育秧更是麻烦,现在育秧有温室,插秧有插秧机,种水稻省心多了,产量也上去了。”近日,东阳市画水镇正伟农场负责人蒋正伟告诉笔者,2008年他的农场就引入了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是邻近区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过去,水稻育秧需要2个月的精心管理,农村里大都是一家一户分散育秧,农民在田间地头辟出一块地,直接在地上用土畦育苗。“自己育秧费时费力,出苗率不高,就算育秧成功了,也容易长势不齐,影响收成。”蒋正伟说,去年东阳市遭遇倒春寒,要是使用传统方式育秧,成活率会很低,需要大量补种,还会影响到成熟时间,导致第二季水稻没法成熟,对收成影响很大。“现在用温室育秧,不仅成活率高,还省时间。”
去年,蒋正伟更新了育秧温室里的设备,温室里的温湿度都能自动控制,不再需要24小时盯着,也不再要烧柴加热,只要抽空去看看运行情况就行。“新设备用的是电,成本比以前低了不少。农户到我这里来育秧,一亩地的秧苗只要花22元。”蒋正伟说。
除了育秧,现代化设备的优点也体现在别的环节上,比如插秧,就算是远近闻名的好手,一天也只能完成一亩;而插秧机一天能完成约四十亩,而且工人也不再需要弯着腰劳作,轻松了许多。“最实用的还数烘干机,水稻收割季节,下雨是常事,以前稻谷晒在外面,碰到下雨一家人要扔下手头一切急急忙忙往家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时还来不及抢收,现在有了烘干机,再也不怕下雨了。”蒋正伟说,更坏的情况是割完稻紧接着就下雨,一连几天都不见太阳,稻谷很容易发芽,数个月的辛苦只能付之东流。
蒋正伟计划,明年购入新式烘干机,在烘干的同时除去杂质,使烘干的效率更高一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东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市积极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全力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重点推广了水稻育插秧、粮食烘干、高新植保等,全市主要产粮区“机器换人”实现了全覆盖,水稻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位居全省前列。
董龙